从《活着》到拦火车

  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正好讲《活着》,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在经典文学中,卖得特别好!男女老少,许多人爱读,各种书目上都把它作为中学生必读书,读得快的人几个小时就能读完,慢一点两天也差不多了。它的故事基本没有阅读的障碍,记得自己第一次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阳光的冬日午后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觉得很好读,有点为主人公富贵的命运唏嘘,又有种称之为积极的力量,通俗的说法就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好好活吧!

  粗略一看,这样的评价仿佛很好道理,一本书好不好是一回事,读者喜不喜欢阅读是另一回事,许多经典名著它就是小众的,它的思想内涵不是所有人都能读的进去的,它对脑袋是有一定要求的,尤其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轻松娱乐即可,好读就行了,哪里这么多深刻内涵,像许多人说的:读书就读书,自己快乐就行,哪有这么多思想。或许《活着》就是这么一本书,它被称之为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被广泛阅读,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阅读这部小说。其一是它说出来人类最普遍最永恒的话题“活着”,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而“活着”?不管这个社会如何浮躁如何肤浅,总是有人还是对自己的活着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当然,个人认为如此多的受众去阅读,跟出版媒体的宣传也有很大的关系,网络书店有这么一段简介:《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高奖项(1998年 ),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 (1990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有影响的10部作品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网状社会,我们连阅读也必然受到周围力量的影响,我们如何去找自己要读的书,肯定需要借助媒体他人的评价,大家都读我也去读;大家都说这是一部好小说,那就是一部好小说;因为它是中学生必读书,我是中学生,所以我肯定要去读。当我们这样去思考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原本认为自由的阅读,原来根本上是不自由的。用海德格尔的一个词语来说,我们称之为“沉沦”,“非本真状态”才是我们日常的状态。那么,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我们可能很少去思考,“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这个问题,你看,别人这样的苦难都能承受下来,你们这些中学生大学生,应该好好学着点,要好好看看这部书,仿佛看了这部书,就获得了一种正能量,就会从眼前的悲痛中走出来,达到疗伤救治的作用,至于那些不悲痛的年轻人,你们应该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努力向上,你看别人富贵是如何面对活着的。道德说教,在西方小说史上,确实是一个很重大的隐性要求。比如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小说中都有一种道德伦理的思考,对人性进行一种审察和拷问,我们不能否认小说的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有的功能和价值,其实即使在后现代小说仍然有它隐性的价值批评,因为小说是人写出来的,并且是给人看的,必然有主观性,有主观性必然就会有批判。可是这样的批判是否符合小说的内在逻辑呢?《活着》真得就像通常的读者所理解的,它是有关活着的一碗心灵鸡汤?读者当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正如法国著名评论家罗兰-巴特所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还有诸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固然可以允许多种理解,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读者对《活着》的理解和阐释有没有越界?可是,我们毕竟受到各种东西的裹挟,语言是误解的根源,我们又生活在语言之中传统之中,我们的理解都是偏见,可是我们又自以为真理在握。回到文本,回到小说中,作者许多的话其实都已经在小说中说了。与文本对话,在解释循环之中扩充自己,我们在小说中唯一能读到的是自己,可是这个“自己”找不到,它是变化的生成的。所以,那个媒体专家所谓的《活着》的解读,恰恰是有偏见的,有时甚至是不可信的,我们只有自己去面对文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当然这种“真理”处在开放之中,在不断对话之中,否者,只能是我以为的“偏见”,且根本上是一种误读,或者说错读可能更合适,当然误读也是分高下的。

  接下来,我们从余华这个作者角度来看看,余华原先是一个牙医,家里都是医生,在写《活着》之前,余华前期的小说有个专有名称叫先锋小说,主题是成长、逃离、暴力、冷血和死亡。如《现实一种》、《献血梅花》、《十八岁出门远行》、《往事如烟》。他的这些小说读了让人非常难受!可能跟他的医生职业有一定的关系,解剖刀式的,客观叙述。而《活着》,在他的写作中带有特殊的意义,尽管这部小说还是有先前一贯的死亡、血腥,可是读者在读这部小说中,不知怎么回事总感觉到一股正能量,让人在死亡的气息中感受到一股光亮和温暖,作者仿佛有意减轻主人公的苦痛,比如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介入,我们还是能读出悲剧意味的减弱,还有主人公富贵的叙述语言以及行为。但是,我们还是觉得余华是否太残忍了,为什么不能让苦根活下来,为什么要把全家人一个一个死去,留下一个孤单的老头和他的牛?苦难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理解苦难和作者如何理解苦难是否有不同?或许,作者余华只是在讲着有关活着的故事,是我们这些读者太自作多情了,以自己的“偏见”来想象小说的结局,对作者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

  我们生活在我们时代,我们真得能理解《活着》那个时代里的人的想法和观念吗?就像中国人是特别喜欢大团圆的,所以古代许多的戏剧和小说都会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为了满足观众和读者的需要。那么,余华是否也可以为了读者,让苦根活下来,减少些悲剧意味?个人认为,这是读者的一厢情愿,作者他有自身的写作逻辑,文本是自足的,正能量也好,悲剧也罢,这是读者的事情,可是我们必须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中国人,确切地说中国的农民,自有他自身的人生哲学,他对苦难命运活着有自己的看法,高明的作家应该写出一种普遍性,而不仅仅是个体小我的爱憎,高明的读者亦然,他在阅读中不仅有同化,更应该有顺应,这样的自我才是开放的,才能更好的抵达小说的真理之域。

  我们把话题扯开远一点,近日,一名乘客罗某强行拦阻火车开动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我无意评价这件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错了就是做错了,应当受到法律的处理。可是,当我们在一股脑儿的发表自己评论的时候,我们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以及始末吗?一些低劣的新闻工作者充斥在这个社会,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的价值取向,甚至断章取义本身会给事情带来更大的是非。无知的群氓更是唯恐天下不乱,拿着大棒,手握真理向他人挥去。舆论可以左右法律的判决,可以判一个人生,也可以判一个人死,可见法律的孱弱。我们用理性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谈何容易,当然,理性不是不要温度,再好的评论也是带有主观的,可是我们需要尽量客观的对待。一个老师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这是许多网民的疑惑。个人倒想问,一个老师为什么就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用个体来代替普遍,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问题的思维,这不是一种偏见吗?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视而不见”吗?教育部门有没有权力开除这位女教师,个人还是持保留态度,一是我们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二是我们经常用一种至高的道德对他人的身份进行一种绑架,一个老师就不能犯错?请问,在极端情况下,你会不会拿刀杀人(举例不是很恰当)?或许,仅仅是或许,当我们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下,情感战胜了理智,甚至此刻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女人,她是一种直觉动物,在那个瞬间,她没有考虑到此事的后果,她仅仅凭着情感去做,我们不能因为她是老师,她是有知识的,就推理她一定知道自己的后果。当然,这可能与她平时一贯的行事风格有关,下意识中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反而成就了她。而出现在此刻,她还是按照原来的逻辑去做,她可能忘了这是一种犯罪。我们冷静的想想,为什么杀人会有很种的后果,有些人还会杀人?当然,本身凶残的除外,我们还是要相信人本性是向上的。每个人身在偏见之中而不自知!舆论有一种力量,它湮没了个体的声音,忽视了个体的有限。有些事情,对城市里的人来说是常识,对一个农村里的人来说,它却是异见。偏见无处不在,我们只看到我们自己看到的,我们只听到我们自己听到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看到太多所谓专家这样的评论:这是一个常识问题,你我都知道,一个怎么怎么样的人后不知道?如果在一个医院里,医生说你怎么怎么,还是做手术保险,你是做还是不做,你这时会不会按照常识去判断?我们会发现,很多对他人是常识的东西,对你我不一定是常识,我们的理解会决定我们自己怎么去做事情。并且,有些事情,在处境中会这样去处理,可是事情过后或者作为旁观者,却非常清楚该如何处理。这难道是一句“这是常识,你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可以概况的了的?”

  正像我们读《活着》,一千个读者会有一个个看法,而这些看法都是“偏见”,虽然,都是误读,可是总有一些误读相对高明。阻拦火车,把判罚交给法律和行政部门吧!不要用道德来绑架他人,教师杀人和官员杀人是一样的,傻子才会这么做,其实,那个傻子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当然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陷入了自己反对的这种思维之中,杀人看起来是一样的,但主体情境是有所不同的。还是回到对话,尽量回到事情本身,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拒绝主观,可是我们可以让人和事相对客观,当然客观不是没有情感,人总是一个具体的人,我们要看到自身的有限!许多读者都觉得《活着》好看,可是他们讲不出好在哪里?我能够讲出来一些,好像比一些人高明,可是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偏见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0,978评论 6 49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9,954评论 2 38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6,623评论 0 34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324评论 1 28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390评论 5 38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41评论 1 28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892评论 3 40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655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0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5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569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54评论 4 32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834评论 3 31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50评论 1 26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260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46评论 2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