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有些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赢得家长和老师的赞赏、显得比别人更聪明等,这些目标与学习内容本身的关系不大,学习只是间接获利的手段。
内部动机是指,有些孩子努力学习是出于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充满好奇、兴奋、喜悦,有自发的探索欲。
二、校园凌霸
校园霸凌是指学生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是长期存在于校园中,发生在学生间的欺压行为。可能是肢体或言语上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和讥笑。通常被称作“小孩子不懂事”而模糊化。
中国校园霸凌的特点是,边界不明确。有些事情明明是欺凌和侮辱,却被旁观者认为是玩笑和打闹,不正视霸凌现象。
霸凌行为可能通过言语、肢体、网络、电话、文字等媒介,使被霸凌者在身体、心理或社会适应中受到伤害。
学生进入小学后,在学校里受教师影响至深,因为此时学生正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若选择错误的管教方式,霸凌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若学生间发生霸凌行为,而教师不加以阻止,可能造成其他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三、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
加德纳提出,人类最主要的智能至少有以下八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只是他们的能力、天赋可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我们评价孩子的能力时,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或数理逻辑,否则很多优势不在于此的孩子将被严重低估、埋没和压抑。
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育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和挖掘,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老师需要一步步地试探,然后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最终达到了“学生愿意说给我听,学生愿意听我说”的良好效果。当然,后续的现实干预也很重要,尤其是面对校园霸凌时,应该采取更有力的介入。
四、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社会型:共同特点: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企业型:共同特点: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力、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常规型: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实际型: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研究型: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艺术型: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