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里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女孩加班至晚上11点多,当她走出公司,胖胖的闺蜜正推着自行车在寒风中等她,只为接她下班,女孩在看到闺蜜的那一刻,十分感动。
她在视频上配文:有这样的闺蜜,还要男朋友干啥。
这视频的评论区可就炸开了锅,
网友们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朋友可以来一打。
的确,我们每个人可以没有爱情,但却不能没有朋友,有时候,朋友甚至会比情人更加重要。
朋友是那个在你离家出走的深夜收留你,既劝你又骂你,但又回过头来安慰你的人。是那个不用解释太多,一通电话就能让她\他推脱其它,火急火燎的赶来助你一臂之力的人。是在经历着岁月变迁,成长与改变之后,五年,十年,十五年过去了,还能一起畅所欲言的人。
我一直记得,上学的时候和一位女同学关系特别好,一起吃饭,一起去上厕所,去哪里都是两个人,简直形影不离,要好到一块口香糖都要掰开一人一半。
某节课上,我们悄悄的传纸条,承诺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当时,两个人还因这份郑重的承若,感动得泪流满面,即使许多年过去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觉得十分温暖美好。
如今,我们即便是分开在天南地北,一年或是几年都见不上面,但是,从来没隔断过两人的联络,两个人都十分牵挂着彼此,仍然可以肆无忌惮的打电话,东拉西扯,诉说自己的高兴与不如意,即使是现在,和我接个视频电话,她都要告诉的旁边的女儿:
“这是妈妈最好的朋友,一辈子的朋友”。
最难得的友情是:不曾改变,就像我与大家分享这本书—《放风筝的人》,书中的人物阿米尔与哈桑亦是如此。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纯粹讲述友情的小说,还涉及到爱情、亲情,小说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之间展开的,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这本书所刻画的角色十分生动,故事的情节让人为之动容,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小说,或许,同样也能感动到你。
这本书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尔.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卡勒尔.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
《追风筝的人》不但角色刻画生动,而且故事情节让人为之震撼,自出版以来,大获好评,并获得各项新人奖,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
作者以清新自然,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
这部小说流畅自然,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却奔腾着人性的激情,蕴含着阿富汗斯坦这个古老国家丰富的灵魂,激荡着善与恶的潜流撞击。
因为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但是这部小说不仅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国家的读者,撼动读者内心纤细的情感,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问题,这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
其实,人性的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价值,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本书里。
一、人性本来的面目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书中阿米尔的仆人——哈桑说过的话,每出现一次,就会让人感动一次。
哈桑是哈扎拉人,是什叶派,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拥有赤裸裸的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特质。
他将阿米尔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心甘情愿地为阿米尔做任何事情,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牺牲,从一个孩子到一个男人始终不变的忠诚与正直。
他与阿米尔一起长大,在整个童年里,既是他的仆人又是他的玩伴,阿米尔做的恶作剧,哈桑会默默无言的承担后果,在阿米尔遇到欺凌的时候,总是哈桑为他挺身而出,护他周全。
然而,在一次风筝大赛上,懦弱的阿米尔目睹了哈桑被强暴却选择了逃跑,负罪感让阿米尔惴惴不安,他无法像从前那样面对哈桑,甚至用卑劣的手法诬陷哈桑偷窃,好让父亲因此赶走他。
而阿料尔所做的这一切,哈桑都明白,但他选择了沉默,担负起莫须有的罪行。即使离开了那个家,都没有为此辩解过一句。
阿米尔是富家少爷,从小在优渥的家庭中长大,他虽然心地不坏,但却是个胆小怯懦的孩子,不像他父亲一样果敢坚强。
在他的心里,也存在着等级观念和宗教民族观念,即便是和哈桑关系十分要好,但他仍然坚称:“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因此在开哈桑玩笑或捉弄他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
在哈桑离开家后的日子里,他一直被愧疚自责的阴影所缠绕,面对曾经的错误的时候,心灵上的愧疚和折磨让他十分痛苦,即便是到了遥远的美国,仍然让他对过往无法释怀。
他在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阿米尔只是表现出了人性中本来面目。
哈桑的正直与善良,尤其是他对阿米尔的忠心与真诚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即便是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一直在遭受着侮辱与鄙视,欺凌与不平等,直至到最后遭到阿米尔的背叛,还有莫须有的罪名,却从来没有觉得阿米尔有任何过错,任何时候他都选择接受与原谅,他的一生都是如此。
每个人的回忆中总有些事情无法抹去,那时的对与错,苦与乐,会带给我们一生无法忘却的印记,这就是为什么在有些事情上面,我们始终难以释怀,在顿悟之后,却想法设法的去弥补那些过失或是遗憾。
或许,人性本来的面目就是善良,因为这种”善”还存在,而去完成一场人性的自我救赎。
二、倒塌的巨人
在阿米尔的眼里,父亲的形象是高大伟岸的,不仅威严果敢,还重情善良。
他对阿米尔十分严厉,不言苟笑,但却十分关爱,对待政治一腔热血,但对待穷人又毫不吝啬,对待哈桑父子更是有情有义,阿米尔怕他但又敬爱他,他事业有成,收入丰厚,家里有别墅、豪车,有各式各样的名贵的物件,有让其他人钦羡的一切,他身份、地位都倍受人尊敬。
拥有这样的父亲,一直让阿米尔充满自豪感。
但是这一切却因战争不得不放弃,使得阿米尔与父亲远走美国。在异国他乡想要轧根下去,这并不容易,为了谋生,父亲在加油站里做起了工人,穿着满是油污的工装,带着破旧的帆布手套,忍受着长时间的工作时长,以换取不多的薪资,艰难的供阿米尔上学,阿米尔不想让父亲如此辛劳,提出退学后赚钱养家,父亲严厉的拒绝了他。
在美国的日子与在阿富汗的时候有着巨大的反差,父亲虽然衣着不再光鲜,生活不再富有,但依旧保持着挺拔的脊梁与民族的血性,虽然生活十分艰辛,但他仍然拒绝了派发的免费用餐券,他不愿意让别人用怜悯的目光来看待自己。
他对周边的人十分热情,毫不吝啬帮助他们,并与他们融洽相处,他的品格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后来他做起了转卖旧货的生意,长年在旧货市场摆地摊,用这样的方式,他让阿米尔完成了学业,但他也在长期劳累中患了肺癌,健康状况日益衰退,但他拒绝化疗,不想让别人看见他的残弱的样子,依靠意志强撑起每天的日常活动。
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全了阿米尔的心愿,让他如愿与心仪的姑娘结婚,看着阿米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久后,他病逝了。连阿米尔都想不到,在父亲的葬礼上会有这么多人来为他送行,认识的,不 认识的人都有,人们痛苦流涕,诉说着父亲曾怎样全力帮助过自己。
这些人当中,有穷人,有富商,更不乏身份、地位显赫之人。
但是这样一位形象伟岸的巨人,却一生在为自己赎罪,他与阿里的妻子生下了哈桑,偷走了对阿里的忠诚,他向阿米尔隐瞒了事情的真相,他隐藏哈桑,偷走了哈桑本应得到的父爱与社会认同感。
所以阿米尔的父亲一生都在行善事,在阿富汗时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也是在祈求为自己赎罪,与此同时得到了别人的崇敬和爱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的救赎是成功的。
三、可以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许多年过去了,阿米尔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他希望时间能够将过去的种种愧疚与自责冲淡,但是他父亲的好朋友拉辛汗的一通电话,让他想要再次回到以前的地方。
在动乱的年代,阿米尔和父亲逃去美国,而拉辛汗却坚持留守在自己的国家,经历过政治与生活的艰辛的拉辛汗已经是位年迈多病的老人了。
他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所以,必须将他知道的实情都委实道来。原来,阿米尔对哈桑所做的一切,他都知道,包括他目睹了哈桑受欺辱而选择自己逃跑,最后还诬陷哈桑偷窃迫使他离开家。
而更让阿米尔震惊的是,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父亲在那些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所犯下的过错,一直善待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他对哈桑的疼爱,有时竟然让阿米尔嫉妒,这一切,只不过是父亲为了自己在赎罪。
而哈桑,仅管阿米而背弃了他,尽管阿米尔诬陷了他,他对阿米尔没有半包怨言,并且非常思念他,思念他们从小在一起经历过的岁月,他依然将阿米尔当作自己最亲的人,最重要的人。
哈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妻子、孩子,原本他可以从此平淡幸福的生活下去,但是 为了照看阿米尔家的房子,选择了背影离乡,去往阿米尔家里,又一次当起了仆人,最后,更是为了守护阿米尔家的房子被塔利班枪杀了,还有他年轻的妻子亦惨死于枪口之下,年幼的儿子索拉博则被收留在喀尔布的福利院。
得知此噩耗,阿米尔非常的悲伤,他想为哈桑做点什么,而拉辛尔希望阿米拉能将索拉博送去更好一点的慈善机构,但是,阿米尔一想到喀尔布那个危机四伏的地方就觉得十分害怕,他在美国,有妻子,有房子,有事业,如果冒险去喀尔布将面临失去这一切的风险,就为了这样一个小男孩未免有点不值得。
阿辛尔说:“你爸爸曾经跟我说过,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之后只能是个懦夫,我在想,难道你变成了这种人了吗?”
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最终,阿米尔决定去寻找这位哈桑的儿子,为自己减轻一份罪孽,走向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对哈桑的所作所为成了他的一块心病,虽然想去遗忘,想去弥补,但就是缺乏了面对一切的勇气,他虽然善良但却不够坚强,所以一直在与自我的矛盾中挣扎彷徨。
在最后,他还是战胜了自己的怯懦,鼓起勇气,尽最大的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
四、自我的救赎
事已至此,或许,能够减轻自己罪孽的方式就是妥善安顿好索拉博,同时,也为了拉辛尔最后的遗愿。
再次返回家乡,经过长途的汽车颠簸,目睹着曾生活过的地方被战乱侵扰得已是满目苍夷,阿米尔感到既痛心又无奈。他以为他曾忘记了这片土地,但其实,这一切都深深的扎根 在他的心里。
喀布尔已经被战乱捣毁得几乎成了废墟,四处是断壁残垣,还有衣衫褴褛的乞丐。
索拉博所在的孤儿院的孩子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为了赚钱谋生,孤儿院负责人利用孩子们进行钱色交易,连男孩子都不能幸免。
知道索拉博已经被有钱人带走的事情,阿米尔并没想过放弃,即使在塔利班横行的当地,目睹了有人出卖自己的一条腿换取食物,一对情侣被石头活活砸死,如此惨绝人寰的景象却没有让他退缩。
买走索拉博的正是阿塞夫——曾经强暴过哈桑的那个恶棍。阿米尔与他交淡,遭到了冷嘲热疯与恐吓,最后提出要与阿米尔决斗。
阿米尔不知道自己能否战胜这个强大的对手,但在心里,只有一个目底:要狠狠的揍他一顿,让他对哈桑与索拉博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在阿塞夫心里,对付阿米尔这个懦弱的人轻而易举,他只不过想要亲手了结了这个曾经与他有过节的人。
阿米尔自然不是阿塞夫的对手,他频频被阿塞夫击中,伤痕累累,血肉模糊,阿米尔却不知为何笑了起来,他居然感到了高兴,所有的痛苦似乎可以一点一点的赎回自己曾经犯下的错。
他想起曾经将石榴砸在哈桑的身上,而哈桑为了让他泄愤,自己拿着石榴在额头上磨碎,并问他:“现在你满意了吗?你好受一些了吗?
阿米尔此时想说,他从来不曾觉得高兴,不曾觉得好受。如今体无完肤,却治愈了他的心病,他终于痊愈了。
在后来,索拉博用弹弓射中了阿塞夫的眼睛,阿米尔赶紧带着索拉博夺门而出,成功的逃离了那个地方。
重伤的阿米尔被送往医院救治,挽回了一条命,却在拉辛尔的信上得知,将索拉博送往慈善机构的事情是个幌子,他希望阿米尔可以领养这个孩子。
故事的结局的,阿米尔成功的将索拉博再回了美国,虽然索拉博一直很自闭,但阿米尔仍然愿意去撬动他那布满伤痕的心。
整个故事如此温暖,又如此残忍,情感、友谊、家庭各种情节的纠葛,还有人物之间的伤害、背叛与救赎,会让人既心痛又感动。
故事娓娓道来,并融入到政治与历史的变迁中,使得每个人物之间都有着剪不开的羁绊,这本书会在很大程度上洗涤读者的心灵,总有那么一个情节让人会让你为之震撼。
而当我们在被故事的温情所打动的同时,会对人性进行深思,去回忆与追溯内心里纯粹善良的样子,会对以往的执念有所改观。
在这本书里,延着作者的笔线,在故事的曲折中会让我们体味到真切的阿富汗人与阿富汗的文化,战乱让曾如此美丽的国家分析崩离崩,人们流离失所,并且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种种情节的描述如此残忍,又如此真实,使得我们会在不觉中去悲悯与哀掉这一切不幸与苦难。
而对比今天的美好生活,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