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具有五千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文明不仅博大精深,而且神奇瑰丽,历久弥新。
《史记》详实,严禁而生动地记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记述了我们祖先去创造文明过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史记》会使我们对我国已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伟大的祖先,怀有一种深深的温情与敬意。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它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它保存,整理了自史前传说的五帝时代到西汉中叶三千年间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最初的坚定而宏伟的基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若要从原典上学习中国历史,就不能不读《史记》。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今天陕西省韩城市龙门。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左右在世。他生活在西汉王朝最强盛的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与人,可以说是伴君如伴虎呀!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让李陵为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护送辎重。李陵谢绝,并自请步兵五千涉单于庭以寡击众,武帝赞赏李陵的勇气并答应了他。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时却遭遇匈奴单于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却越聚越多,粮尽矢绝之后,李陵最终降敌。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说:“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活下来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然而,随着公孙敖迎李陵未功,谎报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击汉朝之后,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李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诬罔之罪为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 ,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左丘失明乃有《国语》,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吕氏春秋》传世,韩非被囚秦国,作《说难》和《孤愤》,《诗》三百篇,大概都是贤士圣人发泄愤懑而作。终于,在那个“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时代,司马迁毅然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至此,司马迁背负着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
《史记》倾注了司马迁毕生精力,全书共130篇,526500余字,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和70列传。
司马迁运用高瞻远瞩的卓越思想,准确而又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于书中记述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风采各异的历史人物,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伟大传统。
这些生动的文学形象永恒地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家、文学家,有贵族、官僚、策士、隐士、商人、医士,也有刺客、游侠、占卜者、伶优,可以说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当中那些英雄和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如项羽的英雄气概、张良的超人智慧、李广的勇气与机智等。早已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对后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