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黑格尔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思考了很多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美无处不在。但仔细观察之后美中的瑕疵也颇多,这是正常的,生活的本质如此,人的本性也如此。以热爱生活之心,发现美;以平常心对待瑕疵;以创造生活之心,变瑕疵为美。这便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原因。”
昨日暴雨之后我兴冲冲地出门散步。走到小区东门傻了,门口一片汪洋,根本无法近前。走马路牙子过去?不行,距离太长,边上灌木都是湿的,行不通。这小区的路是咋铺的!能在门口铺出一块洼地?路面洼处没有向外的排水槽,即使一墙之隔就是公园绿地,雨水也被隔在墙内,完全排不出去。昨天的暴雨加上这几天连绵不断的小雨,这个局部水洼的面积实在不小,彻底断绝了我出门散步的通道。
小区内涝跟城市内涝相似吧?当设计师完全不把小区路面排水当作一项设计内容,完全撒手给农民工直接抹水泥时,内涝这事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了。此刻我深深理解了望洋兴叹的感觉。
我绕了一大圈走到院子东北角门,只见一根铁链,一把铁锁看门。边上一张白纸上打印着一行黑字:“如有需求联系物业开门”。自动门故障了就上锁倒是简单。两次不顺导致我的兴致被浇灭了一半。正在懊恼,扭头看到北边消防通道铁门开了。我总算可以继续雨后漫步了。
小区二期正在建设,河边的公园部分提前建好了了。一只白鹭在河面上盘旋了几圈飞走了。河心小岛上树屋很可爱,但鸟儿不太感兴趣,它更喜欢自己在高树梢上搭建的树枝鸟巢。
二期中间开挖了一段人工河,河边有一段临时排水管,把工地上的雨水引出到河里。难道建筑完工后就不需要设计雨水管道了么?
北方普遍干旱,建筑设计中即便雨水排放考虑较少,雨水收集也应该被纳入设计中。但显然我们小区的设计师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
小区一期正门口左右两栋楼的落水管直接把雨水排到地面上。左右两条青龙,门口也是一汪水。全小区的落水管都把水排到路面上,而不是引入到绿化带中,更没有引入到附近的景观水池中。
对比看看中国传统庭院设计中雨水排放和收集设计的精彩之处吧。传统私家庭院的天井对水池。坐听天水落,把酒话家常。美来了,诗也就来了。
故宫的九龙吐水。暴雨之下,景象何其壮观!我们小区边有河,却任水在路面上成洼。咋想都觉得要么设计师缺心眼,要么开发商蠢到偷工减料。
苏州木渎古镇的石板街。青石板下面是暗渠,再大的雨路面也不积水。
路边的古井夹在河道和暗渠中间,据说雨天也能保持清澈,真正做到井水不犯河水。
苏州寒山寺的雨霖铃。当时我只觉得美,随手一拍,事后才知它有个好听的名字——雨霖铃。
雨,泉,流,是水的样貌。河,溪,湖,泊,淀,潭,涧,海,洋,是水的容器。沟,渠,槽,是人工连接水源和水容器的方式。引水入河流湖泊丰沛水源,入农田灌溉庄稼,入绿地蓄养生机,都是美的。哪能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天水?
我又找了物业领导,又提了一条建议。他答复“好的”。让小区“瑕疵变美”的种种建议他大都采纳了,我也就自诩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了。虽然有多管闲事之嫌,但那是暂时的,瑕疵少了,美多了,那多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