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从拥挤的西湖边离开,我钻进酒店附近的影院,看了《西游伏妖篇》和《乘风破浪》。
或许是心情大好的缘故,看电影的眼光也变得温和。我和一群陌生人一起惊呼、一起傻笑,被《小刀会序曲》的旋律瞬间点燃,被各种春晚式的语言梗逗笑。
说实话,这种没心没肺的状态,还是挺好的。好到我都快忘了,它竟然这么好。
正是因为喜剧片,看电影才成了一群人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笑,是释然;一群人笑,才是狂欢。
而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片,我们习惯称之为“贺岁片”。因为它们除了喜剧片的欢乐氛围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恰好迎合了人们对“辞旧迎新”的盼望。
所谓“辞旧迎新”,便是“和解与前行”。与过去和解,向未来前行,这是人们在岁末年初时,最该了结的心愿。
于是我们看到:在《满汉全席》中,是落魄厨神与妻子的重聚,才成就了满汉楼的胜利;在《大富之家》中,是一家四代人的彼此原谅,才有了最终的团圆结局;冯小刚的《不见不散》,讲了一对冤家恋人的不计前嫌和勇敢相爱;徐峥的《泰囧》,讲了城市精英与乡镇屌丝“从利用到合作”的冒险经历;《英雄》里的无名,最终放下了手中剑,选择遵从大时代的定数;《功夫》里的阿星,接过了哑女的棒棒糖,找回了儿时的英雄梦……
应该说,“和解”是贺岁片始终都绕不开的一个主题。
而今天我们要聊的《西游伏妖篇》和《乘风破浪》,其故事的内核同样也是“和解”。
区别在于,前者是师徒间的和解,而后者是父子间的和解。
要设计一场和解戏,脉络大致是这样的:一开始,主角A和主角B因为某个观念或行为上的分歧,导致关系破裂。后来出现了一个契机,使得他们有机会面临对方的困境,并意识到,自己在相同的困境下,也会做出和对方同样的选择。于是,他们从内心里原谅了对方,并最终走向和解。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是必须要处理好的:
第一是矛盾的建立,影片应为我们阐释清楚两人之间的矛盾点究竟是什么;
第二是换位体验的过程,影片要为剧中人创造条件,使得双方有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机会;
第三是理解的达成,也就是说,影片要说服观众这种换位是奏效的,使得剧中人真的达成了相互的理解。
这样,才能顺理成章地走向最终的和解。
如果我们以这个逻辑来审视《西游伏妖篇》的话,就会发现它虽然制造出了强烈的师徒矛盾,但在处理最终和解的方式上,却非常弱,没法自圆其说。
没错,这对师徒确实有很深的矛盾。
唐僧恨悟空失手杀了自己心爱的女子——段小姐。于是在取经路上,他借着管教徒弟的名义,对悟空百般羞辱、鞭打,以此来宣泄内心的私仇。
而悟空恨唐僧对自己的控制和打压,而且,唐僧作为佛祖意志的代言人,也让悟空为“500年的囚禁之仇”,找到了一个具体的憎恨对象。这一路上,他甚至多次对唐僧动了杀机。
一个凡心未泯的和尚,一只妖气未脱的猴子;一个对旧爱念念不忘,一个500年愤恨缠身。应该说,这对师徒的矛盾是颇具看点的。并不是一踏上取经路,师徒就一心向佛了, 他们仍有着原始的欲望和挣扎,这本来很好。
但是,我们看后面整个和解的过程,却很糟糕。
有换位体验吗?没有。不过是师徒间的一顿嘴炮,唐僧忏悔自己不该总在人前羞辱悟空,并向徒弟下了跪,悟空也深明大义,不计前嫌。于是杀死爱人的仇,就此了断;500年的囚禁,也一笔勾销。
徐克还是很狡猾的,在这次和解后,他还特意设计了师徒再次反目的戏码,使得我们暂时忘记了这份和解的草率。直到最后,影片才来了个反转,告诉我们“师徒的二次反目”实际是一次反间计。
这个反转来得非常生硬,对剧情的推动也毫无影响,但却起到了另外的作用,就是延宕了整个和解的进程,也掩盖了达成和解的突兀感。
但只要细心想一下就会发现,原来师徒间的和解早在那顿嘴炮时,就已经完成了。
这样的和解方式,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由此,我们反观《乘风破浪》中的和解戏,显然完成度要更高。
首先,本片建立的矛盾,要更简单。不是师徒间双向的仇恨,而是儿子对父亲单向的怨恨。
在儿子徐太浪眼中,父亲是个抛妻弃子,整日只知道喝酒、家暴的中年loser。
他从心里瞧不起自己的父亲,以至于他长大后的选择,都是在极力否定着父亲的影响。在获得拉力赛总冠军时,徐太浪特意把父亲请到了现场,就是想让父亲亲眼见证自己的成功和他的失败。
这种“儿子对父亲的轻蔑”,是父子间矛盾的核心。
后来,在一次车祸中,徐太浪意外穿越回了自己出生前的一年,并遇见了年轻时的父亲。不想,那时的父亲竟是个热血的青年,他组织了一个帮派,保护着小镇的宁静,也维护着内心“歌舞厅里只唱歌,桑拿馆里就洗澡”的梦想。
这俨然是一个老炮儿般的人物设定,父亲坚守着内心的老规矩,与滚滚而来的新时代做着顽强的抗争。可是,这个仍把BB机和录像厅当作宝贝的跟不上时代的父亲,却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为世界是会变的,而不变的人,终会落寞的老去。
不过,父亲的天真和担当,却感染了儿子。
影片最为成功的设计,就在于穿越回去的儿子成了父亲的兄弟,两人得以共享一种平等对视的目光,也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内心。
而更为动人的一处细节是,当帮派兄弟六一惨遭黑道大哥杀害后,徐太浪和父亲一起冲了出去,红着眼,要为好兄弟报仇。
在那一刻,徐太浪并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试图要改变未来,而是不计后果地,和父亲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影片正是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向我们展示了一次换位体验:儿子和父亲处在同样的困境下,并最终认可了父亲的行为。
最终,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父亲因伤人而入狱六年,而母亲在生下徐太浪后,便抑郁自杀。
故事没有改变,但改变的是儿子看待父亲的眼光。
他终于明白,兄弟惨死、爱妻夭亡、时代更迭,对这个男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终于明白,父亲也曾有不羁的青春,只是人终有老去的一天。
于是,和解便自然地完成了,而未来将是崭新的。
正如穿越回来的儿子,对父亲做出了帮派的手势,代表着他认可了父亲的过去,并将在未来与他并肩前行。
所以,我们总是讲影片的完成度,就是要看剧情逻辑是不是完满地实现了最初的设定。
并不是复杂的设定,就一定是好的。
如果设定复杂,但完成度很差,那倒不如把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讲到无懈可击。
对于这两部电影,我会给《西游伏妖篇》5.5分,给《乘风破浪》6.5分,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