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虚拟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试着抛开以下这些偏见去阅读,让读书成为一件自由且愉悦的事。
1、只读某些自己常看类型的书籍。
实际上,除非做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我们更应该进入自己不擅长的内容领域进行阅读。这些我们平时“懒于”接触的内容,从前从未感兴趣过的东西,会有很多令人够茅塞顿开的内容。只有我们有目的地去创造“性质不同的回路”,感受器的形状才会变得多样化,质量才会提高。
2、只盯着“有教育意义的书”或“世界名著”。
尤其是引导孩子阅读时,不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可能会带来相反效果,大大降低孩子对阅读这件事的兴趣。从关于儿童阅读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们判断书籍有趣的标准在于他们能不能将自身投射于书籍的世界中。
3、读书,坐在那里看就可以了。
当“读书”与“玩耍”+“艺术”三种行为结合时,阅读才能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影响。通过“玩耍”和“艺术”这两种实践方式,能够在脑内形成一些回路,沉淀着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的碎片才能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4、要把内容完全看懂。
很多好书,比如哲学类、专业书籍等,如果之前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不可能直接把内容完全看懂的。我们也没必要追求把内容完全搞懂。阅读过的内容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伸出无数个小钩子,哪怕我们最初获得的浅显知识,随着阅读的积累,通过和越来越多的知识碎片相结合,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
5、对畅销书的偏见。
畅销书的产生确实存在着编辑与作者对热点的“蓄意而为”,但即使是蓄意营造的畅销点,也反映了很多社会现实的问题。要想尽快让我们的感受器构造复杂起来,就要读各种各样的作家所写的书。无论是哪种书都要试着接触,抛开成见进行“滥读”很重要。和他人“闲聊”中所必需的各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
6、每本书都需要我们“从一而终”。
书籍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每个人眼中的好书也不同。因此,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要在对书籍内容有了一定判断后,要自行选择快速阅读或仔细阅读,部分阅读或完整阅读。
7、读那些别人让你读的书,得出所谓的“正解”。
读书不该如此,而应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阅读时,我们会感叹:“还能这样想啊。”在这样宽容地接受书本内容的同时一边质问自己“如果是我的话会怎么想呢”,一边继续读下去。读书时除了需要同理心,也许要批判精神。
8、读书可以立即帮助到自己。
有些技术类书籍确实可以做到,但更多时候这样的想法不对的。书籍中的知识更多的是碎片知识,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让人在某一天突然面对某一问题时,同时调动出大脑中存储的多个相关知识碎片,从而产生想法和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