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4年级以前,父亲还没有开始外出打工,我能经常和父亲住在一起。那时候,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是非常完美的,他能一只手把我高高地举起来,能骑自行车带我超车,能帮我解决数学难题,能和我一起吐槽我妈。总之,是无所不能,有老爸在的地方,安全感十足。
可这样的老爸形象在我的心里,出现了两次转折。如果用线性图表示,转折点就是 10岁(小学四年级) 和 14岁 (初二),10岁以前呈增长趋势,10--14岁呈平稳趋势,14岁以后就是下降趋势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困惑了我许久,而且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小时候我爸我妈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偶尔还会动用一些危险的工具,每次夹在他们的战火之中,深怕他们一失手就会造成不可预想的后果。我在中间扮演的角色就是胆小怕事的和事佬,先稳住我爸,再安抚我妈。每次遇上这事儿我都怕他们离婚或是其中任何一方受伤。
小学四年级以后,父亲就开始外出打工了,我妈就一个人带着我生活。没有住在乡下老家,而是在镇上租房住,生活非常窘迫。从那时候起,我妈会在我面前抱怨老爸,接受我妈的负情绪,我只是听着,但在心里还是相信我爸的伟大形象。
最后,这座伟大的形象,在生活的镜子里还是被照回了原型。当我和我妈非常无助的时候,我爸不在身边,经常心里没底 没安全感。渐渐地,我开始从"客观的事实"来看待我爸,有时候发现,他也不像我想象中那么强大,很多事情他也无能为力,特别是人际关系处理的问题,很多时候还要我妈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