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题目主要突出的问题并不是“受苦”,重点是放在“舍得”上,这并不意味着给我们爱的人制造麻烦,伤害他们,使他们陷入困境之中,而是放手为他们的幸福快乐着想,放手对他们的操控,同时相信他们在面对困难和痛苦中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找到幸福和快乐。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人看到一只蝴蝶挣扎着想从蛹里出来,他出于好心地帮助蝴蝶剪开了蛹,但是没想到蝴蝶出来以后,翅膀却张不开,最后死了。其实,孰不知挣扎的过程正是蝴蝶需要成长的过程,你让它当时舒服了,可是未来它却没有力量去面对生命中更多的挑战。
你希望自己爱的人永远做毛毛虫,还是希望她化身成一只光鲜亮丽的蝴蝶?如果你希望你爱的人能化身为蝶,那你就得忍受她在蛹里挣扎,以及将身体里的液体压进翅膀时的痛苦,这样,她才能破茧而出、展翅高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身边的普通朋友、同事、不熟悉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性和距离,但是对自己爱的人,尤其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习惯性的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很难割舍那份牵缠、纠结的感受和情结,同时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套在他们身上,用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判断他们的行为对错,而常用的借口就是“以爱为名”—“我是为你好”,“我是替你着想才这么做的”。事实上,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为我们所爱的人在着想,并不是单纯因为爱他们,而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内在的那种焦心、揪心的担忧和心疼,我们自己的脆弱,使得我们无法承受内在的情绪冲击。这就像是生活中我们的关系出现裂痕时,与对方发生争执,我们都会很烦恼,也很容易把责任和问题的根源归结到对方身上,却很少面对自己的内在负面情绪,因为它让我们很不舒服,很难静下心来去觉知,所以我们总是在逃避自己,而理性的大脑却不会放过我们,它总胁逼我们找出问题的根源,于是很自然地在两个人中间,我们选择所有问题的责任归结到对方身上。
书中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不做上帝,我曾经一度认为老公的心态不好,看他那么辛苦的样子,我也很难受。我就想拉着他一起看书,一起去听课,让他走出泥潭。对于自己的父母也是,好想自己拥有超能力,去除他们所有的不快乐。想让他们都按我的方式来,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在扮演着上帝的角色,不仅帮不了忙,还可能是起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他们真的需要,就用主动来找我,不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用实际行动去影响,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