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方案B介绍
来源于书籍 《暴脾气小孩》
首先明确一个理念:
只要孩子有能力,就会表现好。
孩子发脾气是因为遇到了问题,无法处理,不是故意跟家长抬杠。
因此方案B的作用就是:
接过孩子目前没有能力进行的思维工作,做他的向导,引领他走出苦闷。
实施方案B的前提:
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导火索) 以及孩子缺乏的技能(路径)
实施方案B的步骤:
- 将心比心、宽慰
- 界定问题所在(双方的顾虑)
- 邀请 (共同找出解决办法)
二、实践
小孩背景
小月份宝宝,典型的暴脾气小孩,今年刚上幼儿园小班。 在分离焦虑的适应期,妈妈为了小孩不哭闹,妥协答应把小孩送进教室、送到位置上再走。 一次家长会后,老师表示这样是不可以的,只能送到教室门口。于是需要让孩子重新适应,送到教室门口就跟妈妈再见。
导火索(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室门口,妈妈不能送进教室,只在教室外面就跟小孩分开,小孩无法接受,开始哭闹。
路径(孩子缺乏的技能)
- 执行技能
- 语言处理技能
- 情绪管理技能
- 认知灵活性技能
第一次尝试: 紧急情况下的方案B
已经到幼儿园了,才想起来可以实践一下《暴脾气小孩》里刚学习的积极合作式解决方案(SPCP),也就是方案B,但是此时已经马上要面对问题了,没有时间慢慢讨论,一提到跟妈妈分开,小孩马上情绪上来。所以只能采取紧急情况下的方案B了。
“我要回家。”
“你想回家,是吗?” (尝试步骤1,将心比心)
“我想回家。”
“好的,你想回家,妈妈听到了。”
“我想回家。” (几次重复后,情绪逐渐稳定)
“你想回家,但是现在是上学时间,你可以告诉妈妈为什么想回家吗?” (尝试步骤2,界定问题所在)
“我想回家。” (遇到障碍,小孩缺乏语言处理技能,无法描述自己的顾虑)
“你为什么想回家呢? 是不想和妈妈分开吗?还是幼儿园里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吗?” (引导小孩表达自己的想法)
“......”
“你现在想回家,但是我现在希望你进教室,妈妈也要去上班,那怎么办才好呢?” (尝试步骤3, 邀请,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
“这样好不好,你先进教室上课,妈妈晚上就回来了,好不好?”(其实心里明白这里错了,孩子沉默了好几句,我没有耐心等待,不自觉使用了方案A,只是当时面临迟到的问题,心里很慌,来不及仔细思考。)
“不好!” (小孩的情绪一下子又上来。)
“你听妈妈说,妈妈知道,以前妈妈都是送进去的,但是那个是妈妈做错了,老师跟妈妈说过了,这个是不可以的。 所以妈妈现在需要改正,并不是妈妈不喜欢你了。” (尝试步骤1宽慰)
“不要! 妈妈抱进去” (遇到障碍,小孩缺乏认知灵活性技能。)
看到小孩张开手臂,哭着央求,哎,心软心软,但是我得hold住啊!
“我知道你喜欢妈妈,想跟妈妈在一起,妈妈晚上就回来了。” (此时已经慌了,什么步骤不步骤的,心里明白大约完不成了。 这里使用了心理分析的交流模式,就是自己揣测小孩的心思,并不一定是小孩的真实想法)
“不要!我不要!”
这时,老师过来了,提示可以进教室了,妈妈可以离开了。无奈,短时间内没有结果,只能交给老师了。 小孩知道老师会直接抱进去(过往经验), 抱着我说:“妈妈,抱到教室门口。” (妥协的让人心疼)
将小孩抱到教室门口后,小孩说:“妈妈,再抱一会儿。”
抱了3次后,老师看不下去了,说可以了。 然后就抱着小孩进教室了。 小孩依旧哭的撕心裂肺。
三、反思
紧急情况下的方案B,由于时间、情绪等等问题,往往成功率比较低。需要等到小孩情绪恢复时,再使用主动式的方案B。
而且最主要是技能的学习,关于如何表达、如何思考,这些都是长期的过程,慢慢来吧。
虽然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是是个不错的开始,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