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人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一出肥皂剧,那多半TA所经历的一切远比肥照剧要多得多。
凯撒琳·格雷厄姆出生富贵豪门,爸爸是美国最富有的投资企业家,后来更成为世界银行第一任总裁,妈妈是当时有名的报社《纽约太阳报》特约记者,和凯撒琳的爸爸结婚后,更是活跃,写作、举办演讲,参加跟中政治活动,是当时杰出女性的代表人物。
凯撒琳大学毕业后,进入《旧金山纪实报》做记者,第二年进入《邮报》做编辑。《邮报》是她父亲在1933年,在拍卖会上,用八十三万美金买下的小报纸,发行量只有五万份,当时纽约只有五家报社,其中《邮报》是规模最小、影响力最弱的一家,每年都亏损一百万美元。
加入《邮报》的凯撒琳却开启了另一条人生之路。进入报社不久后,凯撒琳遇到了英俊迷人的律师菲利普·格雷厄姆,很快陷入热恋,随后结婚共同组建甜蜜家庭,婚后凯撒琳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孩子,全心全意做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不就凯萨琳的爸爸把报社全权交于菲利普,由他全权掌控,从此凯萨琳和丈夫就幸福美满的生活。故事本应该停留在这。
可是,聪明能干的菲利普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因为无法忍受痛苦的折磨,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残忍地留下凯萨琳和四个孩子,凯萨琳伤心欲绝,悲伤彷徨中,在朋友的力劝下,勉强接受掌管报社。
凯萨琳虽然在报社工作过,可因为职位低,对整个报社的运营并不了解。她不懂管理,没做过生意,帐也不会看,在报社圣诞节上说祝福词,都要在家里对着镜子提前练习好多遍。
报社是从她爸爸和丈夫那继承来的,报纸界向来都是男人的天下,凯萨琳一开始完全没有自信。不过正因为如此,她没有老板的架子,更能够虚心向各方请益。她请来了“诸葛亮”本杰明·布拉德利来当报社的总编辑,实行大刀阔斧的革新,网络一批新的精英,使报纸扶摇直上。
是的,这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慢慢成为纽约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报道真材实料,评论一针见血,语风诙谐幽默,文笔犀利。1971年6月,《纽约时报》报道了越战机密文件,政府出台禁止令,成功被制止。当时《华盛顿邮报》也得到了这份机密文件,编辑主张刊登,而律师则认为风险太大,会遭到政府的政策打压。
凯萨琳回忆,当时即兴奋又紧张害怕,下定决定刊登。果然,马上遭到了政府的控诉,政府连《纽约时报》一起告上了法庭,这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最后的结果是六比三,两家报社胜诉。这在新闻界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也让《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成为新闻界的“少林”和“武当”。
1976年,五个男人偷偷摸摸进入水门大楼的竞选总部被捕,当时所有媒体只把这条小新闻当小偷误闯空门的小事件,可《华盛顿邮报》觉得这个事情绝非那么简单,两名记者对着时间死盯活追,让“水门事件”真想大白。
尼克松总统为了掩盖水门事件,全力打压《华盛顿邮报》,导致股价下跌百分之五十,凯萨琳在面临着事业崩盘和人生安全的双重危机下,却让两位记者继续追查,她说:“我们已经到了最深的水区,别无退路。”最后,“水门事件”真相大白,尼克松总统被迫辞职下台,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辞职。这下子,《华盛顿邮报》登上了历史的巅峰。听说,从此在白宫,总统每天起床第一份看的报纸就是《华盛顿邮报》。
凯萨琳评价自己的一生:我掌管报社,就是往悬崖峭壁上一跳,没想到竟然安全着陆了。她改变了《华盛顿邮报》,《华盛顿邮报》也改变了她一生。
她常说自己的一生就像一场肥皂剧。
【会心一刻】
看着凯萨琳纯真的微笑,谁又能想到她一生所经过的像肥照剧一样又长又“狗血”的剧情呢,磨难只会让那些坚强的人更显年轻活力,折腾才是这些人生命的养分,但求精彩,拒绝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