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整理了一下上午的《团队建设》,一晃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
我的个人经验就是,笔记越早整理越好,因为我写在本子上的笔记很碎,老师说了哪句很触动我的话,刷刷刷写下来,有点零星的想法,也写下来,一偷懒,隔几天再看,忘的就差不多了,那种感觉也消失得差不多了。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虽说不至于崩溃,精神头确实不如上午。
下午讲的是《教师情绪情感和思维》。
上来就搞活动,什么活动呢?左手伸出食指,搁在旁边小伙伴张开的右手下边,右手张开,以方便另一边的小伙伴将食指顶在下面。当王老师说到约定的口令时,迅速撤离自己的左手食指别被小伙伴抓住,同时要想方设法抓住另一个小伙伴的食指。
游戏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第一轮的口令是听到8,就行动,第二轮是算式得数是8,第三轮又容易下来了,大家伙背《静夜思》,背到“乡”字就行动。
一片欢声笑语,活动之后,精神恢复不少。王老师出示了下午我们上课的总纲领。
第一个环节是探索自我。
探索自我分了好几个部分,第一个是画出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当面入手。
第二步是从植物、动物和人的对比中,谈谈你对人的独特性的看法。
老师总结了学员的发言,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的独特性。
社会方面:人的社交范围和自由度是远远超过动物的。
精神方面:苏格拉底,孔子,等等,这些早已仙逝的人,之所以还被我们时常提起,是因为他们精神生命的存在,他们的精神和思想通过文字、绘画等等载体传承下来形成传统。
王老师提到一位先哲普罗泰戈拉的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苏格拉底的反驳。
课堂上我好像听明白了,课后翻笔记,发现记忆出现断层了。百度了一下,这句话大意是说你感觉世界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你觉得世界是好的,它就是好的,坏的,它就是坏的。
这让我想起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所讲到的选择的自由。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其实并不是
第三步小组共同选出五个选项,从这五个方面,了解别人眼中的你。
完成后,王老师问,填成这个表格后,你们组的成员之间有没有感觉关系更进一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第四步
是最后是学员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