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1月5日
昨晚,在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一个新名词“穷忙族”(Working Poor),慢慢研读完,码字前又浏览了一遍。
原来,“WorkingPoor”是个英文专有名词,被译为“穷忙族、在职穷人”,通常指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每天“朝九晚五”“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N份Case,脑不停歇,手不停留,脚不沾地,加班无数,牺牲休息日,不顾健康,丢掉七情六欲,结果换来的是“Nothing”!(注:有借鉴!)
难道工作真的只是如此么?难道眼前的生活只有苟且么?难道诗和远方只在于看不见、达不到的远方么?No,绝非如此。坚决不被贴上“穷忙族”的标签。
话说,“穷忙族”特征有两个:其一,拼命工作却得不到回报;其二,看不到太多希望。
难道说拼命工作真的就没有回报了么?我想绝非如此,只是,回报和预期回报之间的差距,类似于“吃苦底线和预期幸福极限之间的差距”,类似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二者之间总有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就像阅读书籍一样,读者的阅读期望高于文本本身的价值,读完以后,读者就会失望,觉得不值当。工作也如此,拼死拼活,熬夜,加班,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然而,临到检查时,别人轻描淡写、指指点点就过去了,领导也没有过多的赞赏,同事也没有给予过多的认可,薪酬也没有相应大幅度提升。最终,就失望了,感觉太过于轻描淡写,除了轻飘飘的情感和沉甸甸的疲劳,回报存在感太低,致使觉得什么回报都没有!
就像当年拼命复习,考完试,感觉完全是本能答题,结局又很糟糕时,觉得一身的“洪荒之力”都是白搭,发现鬼用都没有。
难道真的没什么鬼用么?不是的。我们时常说“你的气质里,包含了你曾经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和走过的路”。
然而,仔细一想,熬夜鏖战的日日夜夜,一起当“拼命三郎”的伙伴情谊,那些岁月镌刻在记忆里的褶痕,那些工作留给你的别人偷不去融入骨血刻入记忆形成本能的能力,那些挖掘、激发你潜力逼促你行走的流年以及那些被你高估后无法入眼的收入……满满的都是回报!只是金钱太少罢了!只是无法填补内心的欲望,只是无法填满当前物质的绝对控股权!
如果,天天、时时、秒秒都拼命,都加班,都痛苦,都不满报酬,完全可以辞职,另谋高就!
关于看不到太多希望,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工作也是如此。选择一条路,如果是人迹罕至,需要去开天辟地,做起来就得拼死拼活,拼死拼活搞谋划,拼死拼活想创意,拼死拼活一步一步行走;如果,这条路,走得人很多,更得拼死拼活,做得比别人更精细、更独特;如果,工作,走了一年,两年,甚至更久,都看不到希望,那还真是可悲的。
工作中,或许更多时候,把希望换成“前途”更合适。看不到太多希望,换句话说,看不到太多“前途”。前途也好,希望也罢,是看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看,光看不行,当然,光做也不行。看,只是给自己努力做下去的动力,做,是让自己不断看以至于看得更远的倚仗。
其实,就和码字一样,一天码字一篇,一篇至少一千字以上,还得不是胡乱涂抹,前提还不是码字高手,也绝非码字专业户,正式职业不仅要上班还有各种琐事。这样的话,光凭喜欢写点字,看起来,好难,时间太紧,脑容量不够用,真的太难。不去做,也不知道结局,做了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以后,一看,有点希望了,发现,边做边看希望还是要多那么一点点儿!
当然,如果,工作本身是你所恶,被逼做出的无奈之举,也没有规划和打算,加之前文提到的各种痛苦,那还是不要逼迫自己,耽误自己的生命了,不要也罢!
《大学(第八章)》讲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工作也是帮助修身的一种方式,如果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如果无法“正我心”,如果只看到苟且,那还是奔向远方吧!
坚决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贴上 “穷忙族” (Working Poor)的标签,毕竟工作是自己的,钱是为自己赚,更重要的是生命是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自己不安,何以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