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性格的人喜欢跟人打交道呢?我猜一定是外向的,乐于分享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是我所欣赏的呢?就是那种意见独特,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那种。
4天的时间看了《旁观者》的7、8、9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布雷斯福德,作者与他相差29岁,却能成为往年之交,是他们有着相同的价值观,在思想的某个境界属于同一类,或者双方的共鸣点很多。
就拿我来说,随着升学、毕业好多的故交与你越来越来越远,距离、见解,谈吐使你们的价值观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三观不同的人很难继续保持亲密的关系。例如小学、初中那些结婚早一些的同学和我这个大龄剩女比起来很少能够有共同话题了,因为我们凑到一起他们在说着“孩子吃哪个牌子的奶粉,用什么样的尿不湿”,“你怎么还不结婚了,你都快30岁的人了,再不找就成老姑娘了”和已婚的那些同学们聊天时除了这些台词儿就没有其他的什么话题了,渐渐的也就逐渐走出了彼此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成长路径,大多数的人都在遵循着长成、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养家、变老的路径,当然我知道我很有可能也按照这个路径走,但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认定我是那个开悟晚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和一个人一辈子的走下去,我只想把自己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最近经常有一些初中或者高中同学跟我讨论找男友结婚这个话题,虽然自己到了晚婚年龄但是意识形态还处在那个纯真年代,从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每当听到说那些“熟悉的大龄剩女,再不找就找不到好男友了,再大些对你身体不好什么什么的,我都是为你好。”我就很愤愤,既然你们对我这么好,为什么连我的想法都接受不了呢?连我的想法都接受不了还谈什么为我好,我爸妈都相当尊重我的意见,你们对我的好能好过我爸妈么?
每当遇到上述情景中我在今后可能都会把那些借着为你好的人取关,因为我们不在是同一条道路上的人了至少在价值观上是这样子的了,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在你遇到困惑的时候能够站在理性的角度上给你建议或者建设性意见的人,是能够和你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人,你可以相聚很远,但隔着天涯海角透过声音都能感受到近在咫尺的温暖。
想到这些,再透过布雷斯福德这个人物,我就喜欢他骨子里的那份良知,或许德鲁克大师最欣赏的一点应该就是这一点了吧,从作者的笔下我们能看到布雷斯福德能够透过战争发现巴尔干岛附近的乡村社会学,能够洞察印度独立的本质是英国的良知,能够看到为了粉碎纳粹,支持苏联的政权。就凭这一点我就觉得布雷斯福德是个伟大的人,他身边虽遭受了许多友人的背叛,但至少还有德鲁克。此刻林忆莲那首《至少还有你》在我耳边萦绕,因为我的生命中就有这样一个好朋友“菁菁”同学,她是我儿时一起挎书包上学的玩伴,是在遇到困难想到的第一个要找的人就是我,是那个能够透过我的不理性而给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我想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我们友谊之路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