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元:今年全国共有九套高考作文试题,您认为,今年的命题较去年有什么样的变化?能否从整体上对这九套作文题做一个点评?
杨林柯:高考命题权收回后,许多人担心局限性太大,失去个性,但从总体看,作文命题还是有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自主性”似乎加强了,给学生的“自由度”似乎加大了,这是一种进步。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自主性”“自由度”是一种“伪自主”和“伪自由”,因为在当下这种制度语境下,那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其实是一种话语的“潜规则”。考生表面上可以宏大抒情,也可以直击现实;可以描摹社会百态,也可以守护自我一隅……但考试作文应该这么说,其实是不言自明的。因为考试作文的读者虽然只有几个人,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公共写作”,各种规范在那里放着,有些是根本不能碰的。北京的题特别具有“京腔京味”,每年都显示出和政治纠缠不清的关系。去年的“老腔”扣紧“传统文化”,今年的“纽带”都知道“一带一路”,还有“给共和国拍照”,确实“高大上”,都属于“载道”文章,“大词”一类,玩“宏大抒情”的老游戏。
从调查结果看,全国一卷和北京试题有交集,全国二卷的作文较难入笔,全国三卷让过来人写更合适,江苏卷、山东卷比较接地气,上海卷和浙江卷比较高端,有新意。
不管再烂的题还是再好的题,对喜欢读书、热爱思考的学生来说,发挥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就像会唱歌的人,怎么哼哼都是歌,作文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展示一个人的尊严。里面有什么,发出来就是什么。人格精神是装不住的,语言会透露秘密。
孔令元:今年全国Ⅰ卷和Ⅱ卷的作文试题的考查形式有所创新,和前几年试题形式有所不同,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杨林柯:形式是有变化,但命题的指导思想还是老一套,考查“会不会说话”的能力,看谁对命题最会察言观色,谁最会把假话说得更像真话,谁最会巧舌如簧。比如全国一套卷的作文题,要通过几个“关键词”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选择性的“亮点”,毕竟,家丑不外扬是中华面子文化的一种“潜规则”,谁会给外国人说中国的雾霾有多么可怕,敢于讲出真实情况?就是写,也会按套路写:这是中国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英国当年也这样,但中国政府已经在下决心治理雾霾,相信你们过多少年再来中国的时候,一定是碧空如洗……还有“美丽乡村”之类,多少乡村都在沦陷,光强拆都死了多少人,敢说吗?
呵呵……这种思维套路已经练习了多少年,何况还有意识形态的天花板罩着,真作文还是不好激发出来,因为考生对高考评判这种关系升学命运的作文还是很在乎的,何况不知道谁在阅卷,有多少人敢掏心窝子说实话。
从另一个层面讲,今年的命题对阅卷带来较大挑战——没有审题立意的模式了,平时训练的那些套路没用了,必须展示自己面对考题的真实水平,因此,一个不读书、不思考、不关心现实、价值观逼仄、没有心肠的老师是无法成为合格的阅卷人的。从这一方面来讲,命题的新形式,也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成长是一种“倒逼”,对中学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你闭门教书、一心刷题、不理会现实是不行的。
当然,命题的这些变化一个是因为命题的外在权利的“收”,而从内在的自由度上必须“放”,充分体现新课程目标要求,当然,命题的宽泛视野是不是也与“核心素养”有关。
孔令元:有研究表明,作文命题质量与学生写作质量存在密切关系。有效的作文命题在于有真实具体的读者,让写作成为交流行为,并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切实的指导。从这个标准看,我们的作文命题还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杨林柯:当然啦。作文题目命制得好,学生有话说,当然可以激发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此而言,命题应该充当“火把”的作用,能够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但学生又是各具特色的个体,关注点往往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命题不应该过于强调“一律”,而应该注重“多元化”,有多个切入点。当下的作文命题过于重视“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个体生命、真实感受拉开了不少距离,一些和人格建构、生命尊严有关的话题比如“信仰”“道德”“性”“爱”“制度进步”等,还没有纳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而这些其实和教育的内在价值有很大关系。目前这种玩法,评判和过去不会有多大区别,往往也容易叶公好龙,真正有道德勇气的作文、有批判性思维的作文还是难有市场。
孔令元:国家最近提出了“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也将作为新课标修订的重要依据。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您认为我们的作文题是否能有效检验这几个维度的素养水平,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杨林柯:“核心素养”本就是一种培养目标设计,倒不如“接班人”和“建设者”来得实在。指望作文题检验“核心素养”那么多繁琐的设计,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素养”与“知识”不是一回事,知识答得再好,也不能说明就是一个有素养的人,“素养”更多的是外在的表现,知识多是内在的积淀。需要思考的是,素养、道德这些东西是不是仅仅通过考试就可以检验出来?教育就是比赛喝汤的能力吗?
孔令元:最后一个问题,针对今年试题表现出的特点和变化,您对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和高中学生的学习有没有一些建议?
杨林柯:师生多读好书,多关心社会历史,那是老生常谈了。另外,多写随笔,少写“作文”,因为随笔比较自由,受学生欢迎,老师也喜欢批改,而“作文”目的性太强,玩技巧和套路,结果考试题一变就傻眼了。
需要明白:读书,不是读语文书;写作,不是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