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每天叫醒我的不是梦想,但也不是闹钟。
当读过了《认知觉醒》中“早起”的一节,我也想努力成为一个“百灵鸟”。
不是每个厉害的人都会坚持早起的习惯,但早起一定会让人普通人脱颖而出。
早起能给人更多的可支配时间……
纵观那些成功人士,早起者不在少数:
·巴菲特每天6∶45起床;
·乔布斯每天6点左右开始工作;
·潘石屹每天4点起床,6点开始晨跑,8点前开始工作……
他们并非仅靠意志力苦苦支撑,那些行为的背后都有强大的科学理论支撑。就像有些事,数据和事实比单纯的言语辩论更具说服力。
以前有个脑科学关于睡眠的研究。研究发现人的睡眠周期总是1.5小时,根据这一规律可知: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犹如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由此,我们至少要放弃闹钟。
中岛孝志说:“闹钟不会照顾你的睡眠周期,时间一到,就会把手伸进你的脑子里,让你的脑子发生一场大地震,潜意识会被搅得一团糟。因为你是被闹钟吵醒的,大脑深处其实还睡着,所以明明睡了8小时,可总会觉得没睡饱,整个人昏昏沉沉的。”
周岭也说过:我也不喜欢被闹钟叫醒的感觉,和自然醒来相比,被闹钟叫醒后,我的精神状态会差很多,起床的痛苦感很大程度源自这里,于是我果断放弃了闹钟。
现实中,有很多中学生半夜才睡然后把闹钟定在凌晨……我觉得这并非他们意志不坚定,只是仅靠意志力苦苦支撑的做法实在不聪明。
那么醒来后该做些什么,才不辜负这美好的一天?
就像睡前的情绪会影响醒后一样,清晨的心情则会影响全天,带着一个好的心情去做事,总会产生“好的惯性”。
一、规划。先利用十多分钟,罗列出全天的安排,然后根据紧急程度排序。
二、跑步。起床后应该尽早锻炼,不然灵魂还在梦中。跑步以便大脑完全苏醒,这样才有利于高效运用晨间以后的时间。
另外,晨跑不同于其他时间段的跑步。四五点钟去跑步,基本很少遇到其他人,这样,就可以独自一人享受晨间的静谧了,这种感受十分难得。
三、读书。跑步之后,大脑异常兴奋,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清晰,极适合学习。加上晨间静谧的环境,一定可以超越那些还在睡梦中的人!
四、反思。每日反思、减少弯路……
五、困难的工作。清晨精力最好,注意力也最集中,不要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深度沉浸,永远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当然,早起的前提是早睡,这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