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变得卑鄙了?我偷吃东西,我偷东西吃,我不如青年人有献身精神等等?不,没有。如法捷耶夫描写两个人在远东森林里打游击一样,我以后也要如实描写自己。”
如果你心中有些不好的想法甚至有过一些让人不齿的行为,你会诚实记录下来吗?顾准会。
上面这一段,是《顾准日记》59年1月16日中的一段。
类似这样坦诚,甚或鸡毛蒜皮的记录,日记里比比皆是,尤其是关于食物的:
在冀鲁豫时不能下咽的,这回全部吃完,饥饿是可怕的。
五角钱的红酒也给人以睡意。毕后匆匆回招待所,就睡着了,一直到七点半以后,半醒半寐,简直不想动,懒得像一头冬眠的熊。
劳动队是培养道德败坏的地方,虽然如此,我今晚却引起了强烈的怀念他们的情绪。这一伙人是无辜的,他们现在是在炼狱之中。
……
仔细想想,我们对于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不是都会有一个合理化的归因?
一件事情没有推进,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合作的人不给力。
今天的计划没完成,不是不够重视,实在是事情太多了。
……
随便归因吧,反正没有人寻找我们的责任。继续骗自己呗,反正自己最好骗。
可是心里的那些懊恼、后悔,乃至对自己的痛恨,又是怎么回事?
我不知道你有类似的负面情绪时可能是什么原因,我很清楚的一点是:
当我心里强烈升起对自己的不满意,不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做到,而是“我本可以”。我很明白,那些所谓“合理化”的归因,都是为了让感性的自己舒服一点,可理性的自己很明白,压根儿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对《顾准日记》好奇,是因为成甲老师。
他的《好好思考》(p.75)里,说了自己在经历一个人生的关键性转折时,去回看了《顾准日记》,然后发现他的日记有个自己之前一直没有留意的明显的特点——他会把每天的日记分成不同板块,每个板块又一个关键词或者小标题。
加小标题的一个原因固然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对内容的快速检索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记录有了主题和逻辑,通过关键词的梳理,我们也能在记录中发现一些反复出现的词对我们而言的重要性。
诚然,现在很多文档的功能齐全,强大到我们能够通过搜索定位到词、图片,甚至语音。但是在自己输出的过程中,刻意提炼出来的关键词,和检索出来的,完全不同。
乍一看这些词未必有意义,可是如果用心琢磨,深度挖掘,不难从中找出这些东西对于有同样困扰的人的意义。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自己、别人和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多重要,你就可能会有多少想象不到的回报。
这些回报,未必是物质,也可能是别人对你的认可和信任。
信任,超级值钱。
这两天对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昨天有人问我读书社群的事情,说“这么贵条件还如此苛刻,会有人来吗?”我说不知道。
这个精读《好好思考》的“不读书群”,本就不是为了不相信、不了解我的人而设的。
解释不便宜,信任更加贵。感恩每一个愿意把自己的信任交付给我的朋友❤️
这是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