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指“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众所周知,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千万年来的群居生活让我们的基因就决定了,我们自身的思想和情绪是非常容易被外界通化的。
为什么人从骨子里`以想象远古时期的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原始人在草原上休憩,这时一个负责放哨的小伙发现远处有一群狮子靠近,这时他肯定会害怕地跑回部落人群中大吼大叫,提醒大家即将到来的危险。然后整个部落的人马上会被这种紧张的情绪传染,准备好逃跑或者防御。你看,假如此刻某一个原始人是独处的,或者他不容易被外人的情绪感染,继续保持随意放松的态度,他多半是第一个被狮子咬死的人。然后他的基因也不会再被保留传承。
所以,现代人身上看起来很多劣根性的问题:自私、从众、胆怯、炫耀、贪吃...这些其实都是保障人类这个族群,在原始社会充满危险的生活中,生存下来必不可少的宝贵特质,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只不过现代科技进步地太快,生物体大脑进化跟不上环境的变化,所以这些“缺陷”就变成了一个个麻烦。而对于一个产品经理而言,了解“人性”,甚至偶尔利用一下“人性”,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回到主题,“共鸣”这个情绪每个人都有,它还会衍化成其它词汇:
从众( conformity):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刻奇(Kitsch):自我感动及感伤,想要和别人一起分享这个情绪,并因此感伤变得越发加倍直到崇高的地步。
接下来就举一些产品的知名功能来说明下以上情绪如何应用到设计中:
从众
这是小红书的购物界面,在用户的购物流程中,顶部会一直弹出“最新订单来自**省的小红薯,*秒前”的气泡。分析一下这个气泡的作用:
模仿线下抢购的场景,营造一定紧张气氛,鼓励非理性下单
暗示用户有很多人购买我们的商品,侧面提高了商城的可信度
提供精准的地区和时间,表示该消息的可靠性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从众”心理的一个设计。我想设计者一定深谙女性消费心理,或者很深入思考过女生在线下消费的行为。其实我们在现实中已经见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商业街上,某一家服装店在促销大甩卖,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很多人都在疯狂抢购,这时路过的行人也有相当高比例的人前去看看,甚至购买。即使ta之前并没有购买衣服的打算,但本着“这么多人都买了一定不会有错”的想法就下单了。
我有问过很多小红书商城的用户,她们都表示这个小气泡对于自己提高对商城的信任度和促成下单起了不小的作用。
共鸣
以上是B站(Bilibili,一个弹幕视频网站)一个视频——数码宝贝主题曲《Butterfly》的高潮部分的截图。从截图可以看到,弹幕已经多到盖满整个屏幕而影响正常观看视频的体验了。但是所有的用户都不在意这个问题,因为按照二次元用户的话说——“弹幕才是本体”。解释一下,《数码宝贝》是一部耳熟能详的动画,基本80、90后都看过,所以大家来B站看这个视频显然并不是为了看“剧情”,而是寻找童年的回忆/同龄人的认同感/关于梦想的共鸣。
大家此刻在刷屏的这句话——无限大な梦のあとの 何もない世の中じゃ,中文翻译是在无限延伸的梦想后面 穿越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一句很“燃”的话,即能让人感到热血、亢奋。而满屏的弹幕就是一件很“燃”的事,因此弹幕引发观众的共鸣就是一件很理所应当的事。
顺带说一下,“弹幕”这个东西,在心理层面至少满足了以下几个要素:
摆脱孤独感,由于电脑、手机屏幕大小的原因,大家看视频大多是一个人看的,不像从前看电视可以和一群人看有沟通、有交流。因此看到满屏热闹的弹幕,能让人有一种“热闹”的感觉
彰显存在感,自己发的弹幕,表达的观点能被所有观众都看到
获得共鸣/认同感,当有弹幕能说出你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就会拥有找到知己的感觉,获得强烈的认同感。
刻奇
这是今日头条一篇关于华为手机和苹果手机的对比报道的评论区截图。每一条评论都可以被点赞,点赞数越高排位越靠前。在集体都在宣传“华为手机如何好”的时候,如果有人冒出来说“我就是喜欢苹果手机”,这时他一定会被口水淹没。这就是所谓道德绑架/舆论暴力,其实就是刻奇心理。在评论区渲染气氛和烘托对立是新闻客户端的常用手段,往往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粘性。
被刻奇主义绑架,就是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常见的横行于微博、QQ空间的“不转不是中国人”“买苹果手机就是不爱国”都是刻奇主义,这一条往往被用于病毒式传播当中。
总结
“共鸣”在产品功能设计的过程中无处不在,关键是对用户情绪和感性一面的把握。产品经理一个常犯的错误就是太看重理性和逻辑,但是一个逻辑正确的功能并不意味着用户就会去使用。设计一个功能就像是谈一场恋爱,不是付出的越多就一定越有效果,往往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下做了一件能够打动对方的事,才会起到举重若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