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应用分享其实是推广的一种手段之一,推广的方式还可以做地推。
一、分享的动机是什么?
先撇开企业做应用分享的目的不说,我们先来了解用户原意分享背后暗藏的动机是什么。
据调研了解,能够驱动用户自愿主动分享的动力可以分成3大类:利益、情感与精神。
在不同情况对不同用户,驱动分享的动力可能都会不同。
1. 利益
1)利益驱动可以是通过利己或利他或两者兼有利益的方式来鼓励用户主动分享。
一般的利益是以金钱或金钱相等的形式,如代金券。当然利益也可以以其他形式呈现,如免费商品、演唱会门票等。
一个典型的利己又利他例子就是饿了么。用户在饿了么订好餐后可以分享红包。平台为了鼓励用户向多人分享,搞了让第N个人可以抢到大红包。红包里有类似满20减1元的代金券。
但并不是给了利益,用户就原意分享。
一般用户都是以摸索的心态开始接触互联网产品。第一次可能因为好奇或者利益愿意分享到自己的社群里。一般互联网产品的规则都相对简单,用户只要经历一两次就已经能够搞明白了。
2)一旦搞懂了后,用户就会开始衡量是否“值得”继续分享。所以如果想驱动用户持续分享就需要了解“心理价值”。
心理价值 = “利益”收益 ― 付出
付出是指要真正获得利益时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或努力。获得一张饿了么满25减3元的代金券,“付出”包括分享红包,抢红包及花费25元订餐的动作。如果用户觉得这些付出不比3元多,那最后的心理价值会是一个正数。
心理价值会根据用户如何解读及判断“付出的价值”而定,因此同样的情况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心理价值。只有当用户觉得心理价值大于0时,才会考虑是否会分享。
3)最后用户是否愿意主动分享还需要看心理价值与社群成本的对比。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愿意主动分享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不愿意分享
社群成本是指用户在自己社群分享后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财务与非财务成本、损失、影响、代价等。
如何衡量社群成本完全取决于用户对分享内容及社群人群的解读和判断。
了解了这些,如果要驱动现有的用户为产品引流(主动分享),产品经理需要设计一些用户能通过分享获利(利己或利他)的活动。
同时,活动需要考虑到分享、获利和内容不会产生过多的“付出”与社群成本。
2. 情感
虽然利益驱动好像对驱动用户主动分享很给力,实际上情感与精神驱动所能提供的效果能远远大于利益驱动。有些人希望从社群的反馈中获得某种情感的满足,如将上台获奖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越多人点赞心里就越开心。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餐厅或旅游景点没有给互联网用户任何金钱利益,很多人还是愿意在朋友圈分享餐厅的食物或其他国家的旅游景点。
情感驱动是指用户在分享本身和分享后所得到反馈中所产生的情绪/情感满足感。这包括寻找共鸣、表达情绪、获得同情等。
与利益驱动相似,想要通过情感驱动来鼓励用户主动分享,互联网公司需要考量以下的公式。
心理价值 = 情感收益 ― 付出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愿意主动分享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不愿意分享
情感收益不像“利益”收益那么容易量化。具体情感收益有多高完全取决于用户说了算。
人的情绪微妙而多样,但是如果按照大类分,大致有三种类型的情绪:愉悦、唤醒、掌控。
愉悦,又细分为:快乐、信念、自豪、爱慕、感谢等;
唤醒,又细分为:轻视、惊吓、兴趣、参与等;
掌控,又细分为:内疚、悲伤、恐惧、气氛等。
以上情绪分类来自木木老贼《你的内容调起了用户情绪吗?问三遍!》
用你的活动/内容建立起和消费者在情感上的连接,情绪上的共鸣。
选择其中的正面情绪,再单个施力。
另外,有一个情绪abc的理论也许能够带来启发。
想要运用好情感驱动,产品经理需要了解产品的目标人群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诉求及这些情感诉求怎么样才能得到出处或被满足。然后把这些都纳入在产品设计时核心的考量点。只有能够精准抓到用户情感需求的互联网产品才能够驱动用户主动分享。
3. 精神
精神驱动是指用户通过分享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或愉悦感,如朋友的认同、在朋友眼中塑造自己理想的形象或定位自己过着有品味的生活等。
有些人想为自己塑造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形象。他们会常常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有深度的文章或者阅读了什么书等的照片。这些人希望通过这种社群分享来为自己塑形。
“点赞”是一种有效的精神驱动功能。它满足了用户获得社群认同的需求。用户为了寻找认同感,他们愿意主动分享,希望通过这些分享能够给自己赢取更多的点赞数。
人总是希望越来越好,自己的生活可以向上提升。虽然实现生活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这份渴望的心还是想做些事情。
攀比的心态就因此而生。
例如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分享到处旅游、买名牌包包、去五星级酒店用餐等照片。
心理价值 = 精神收益 ― 付出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愿意主动分享
心理价值 < 社群成本,用户不愿意分享
精神收益与情感收益一样,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解读及判断。精神收益还会因为所分享的社群而产生差异。举例一个空姐如果在自己老家的社群里分享世界各地的照片能达到攀比的效果。
想运用好精神驱动,产品经理必须清楚了解目标用户精神层面的需求。然后把这些都纳入在产品设计时核心的考量点,让用户简单的就能获得这方面的满足感。
在不同的时机分析用户是否有分享的意愿,提供给他们合适的分享内容,能让分享的效果更好。
一、分享的入口有哪些?
需求的场景很重要。分享主要有如下几个场景:
1. 用户主动点击分享
绝大多数APP都是在详情页等需要分享的页面放置一个分享按钮,由用户自行选择分享。这种情况下用户是否分享主要是取决于产品内容本身,比如内容有趣或是有用。
在一些APP中设计者会对这个分享按钮加一些鼓励的文案或着重的设计来促进用户分享。
2. 截图分享
现在很多APP在用户截图时会自动提示用户是否要进行分享。这个时机确实抓的很棒,一般来说,用户截图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分享给他人,少部分是为了留底备份。所以监听用户的截图操作,提示用户进行分享,既缩短了以前分享截图的操作路径,避免了在之前长路径中的行为流失(比如截图完成后忘记分享或觉得麻烦放弃分享等等),也让用户觉得更加贴心。
3. 得到结果或完成任务时分享
在游戏胜利或闯关成功时,用户是处于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这时候提醒用户「炫耀」一下,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
看完一本书、完成一堂课、达成任务目标时或获得勋章等额外奖励时,用户的状态和心情会比较好,这时候提示分享用户会比较容易接受。
工具类APP则是在得到结果的时候提示分享,比如使用拍照和摄像类的软件,得到处理完成后的图片和视频时,往往需要提示用户进行分享。
完成订单时发红包,分享给好友,双方都可获利,这类分享常见于外卖类APP。
4. 打开APP时出弹层提示分享
在有大型的拉新活动或节日活动时,打开APP会直接有弹层鼓励用户通过分享来得到红包或其它优惠。
二、分享的内容
(一)分享内容
这里的内容指的由活动/事项产生的具体内容,比如用户参加了一次读书会,愿意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参加读书会的经历。
1、建立人设,立住人设
人设这个词最近很火,尤其是某圈内的人设纷纷倒塌,但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所谓人设,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我”,而别人眼中的我是由我的所说所做所表达逐渐搭建起来的;怎么样让别人眼中的我能够如我心中的自我预期一样?那就来把控我所输出的内容的质量;
在人际社会中,每个人都有n个标签般的身份符号,比如白富美、高富帅,而我们对外信息中所包含的内容也在散发着这种符号或是潜移默化的强化。人设千差万别,但是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人设是正面的(比如我们都希望在他人眼里的自己是聪明的、高大上的、美好的、正向的。)如果你的内容能够帮助用户增强这个人设,用户也就自然愿意分享。
以90后年轻白领为例(我相信这样的人在你身边也有很多):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学做一个蛋糕固然重要,但是拍出美美的照片能够让我发朋友圈更重要—看,小姐姐的生活多么精致,小姐姐在百忙之中还注重自我修养and so;美其名曰记录,其实是为了给我的人设再加一块砖;
How to do?
提供素材将你的内容与用户希望的身份符号挂钩,而其中最简单又最直接挂起与用户联系的就是分享的素材,比如照片、礼盒等。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分享素材是第一步。当然这个素材还是要根据人群再做进一步细分,不同人群希望对外展示成什么样子,就跟前期的用户调研挂钩了;
场景搭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王婆自卖自夸的角色。比如搭建一个有格调的场景,通过环境与侧面帮助用户表达出她所没有说出口的内容。
抓紧时间。分享欲望的时间性特别强烈,随着时间往后分享的欲望会逐渐减弱,在活动结束之后的第一时间,在用户表达的峰值为用户提供分享素材,成功率极高。
ps:为用户提供分享素材很妙的一点是可以在其中潜移默化加上自己的品牌露出,而不招致过多的反感。
(二)分享观点
这里的分享观点简而言之就是大家经常在传播的一些观点与内容,帮助用户表达就是分享观点类的内核;
传播观点大致分为两种:
1、我说不好,有人帮我说:
近几年的文化环节促进了消费者的一大转变在于人们开始更加爱表达爱评论,微博上近年来也是爆火了非常多的段子手;而用户热衷于转发分享这些内容的愿意就在于po主的表达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但是个人的表达能力有限。刚好有做好了的内容,顺手转发,何乐不为?(我最爱转发营销案例分析了,无非就是人家说的好,为自己积累一些内容,也表达同样的观点)
2、我说不出,有人帮我说:
这一点对于8090后特别突出,对情绪的表达真正外放的人其实有限,非常多的人除了不会表达,还有就是不敢表达;这里举个每年必火的“你妈不玩朋友圈案例”;
每年母亲节,朋友圈转发多么热爱自己母亲的文章简直年年刷屏,但是真正去说出这个爱字的人非常少,而那些歌颂母爱的文章就成为了用户表达的介质;
三、分享的形式
不同类型的产品,或同一个产品的不同内容在分享时也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里主要以分享给微信好友为例来进行阐述。
1. 文字分享
最直观和简单的类型,适用于简洁的文本内容分享。比如有道翻译官的翻译结果分享。
同时也可以用于链接的分享。比如天猫和淘宝的商品链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天猫和淘宝的链接无法在微信中直接打开,但微信这么大的传播途径阿里也是必然不会放掉的,于是天猫和淘宝就有了一套独有的分享机制:淘口令。用户分享出来的是带链接和说明的文本,复制文案后,打开对应的APP,即可自动识别链接并提示打开对应的商品详情页。
2. 图片分享
图片分享时一种很常用的形式,直击重点,节约阅读时间,如果图片设计得好,一图胜千言。并且由于图片比文字有了更多的视觉信息,能够向外传达一种产品的气息,俗称「范儿」,比如「设计范儿」、「科技范儿」和「文艺范儿」,能够体现产品本身的格调。
升级版:加上你的态度和你的情绪
而在一些APP中,产品设计者希望用户能够在分享内容时带上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所以除了自动生成图片外,还提供给用户多种自定义编辑的方式。
在视频类的APP中,静态的图片不足以表达内容,所以还出现了GIF动图的分享,比如腾讯视频和优酷都可以在观看视频时即时录制某段视频生成GIF来分享给朋友。
3. 音视频分享
这一形式的分享从用户的分享操作和体验上来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分享出来的内容会标记它是音频或是视频,让接收信息的用户更快了解其内容特性,并且在一些平台上音视频内容可以直接在当前页播放,无需点击进入。比如得到APP,喜马拉雅FM和网易云音乐分享给微信好友的是可以直接点击播放的音频。
4. 网页分享
这是最最常见的分享形式,90%以上的APP分享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网页的分享方式承载的信息量最大,与APP本身的功能和布局最为接近,能够实时更新内容,并且可以通过DeepLink(深度链接)技术让用户点击按钮时自动打开客户端的对应页面,引导用户回流到APP中。
5. 小程序分享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如约而至,让应用「触手可及」,让用户在微信中使用其它应用的功能时有了可以媲美原生APP的流畅体验。因此一些APP紧跟脚步,在应用中分享内容给微信好友时会以小程序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接收方能够无缝衔接,直接打开对应的小程序进行购票或看视频等操作。
6. 近距离分享
这一部分其实主要是想讲一下淘宝和天猫的近距离分享设计。除了我们常规的分享方式以外,淘宝和天猫特意为面对面的场景下设计了近距离的APP内分享机制,方便用户在APP内进行操作,而不是「曲线绕道」到其它应用中去获取信息,比如淘宝的当面扫码和天猫的声波分享。
四、分享机制:
首先我们要明确分享的过程:触发用户分享的动作——分享——其他用户打开分享内容。
文章来源:
四大维度,全方位剖析APP「分享功能」Sophia订阅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