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是说历史是重复的。比如中国每800年是一个循环周期,这第一次循环就是从秦始皇开始到南北朝结束。每个周期都以短命的强大军事王朝开始,然后是500年的和平,中间有一次改朝换代,接着南北对峙,最后以外来民族入侵结束整个周期。
《金刚经》上佛主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想见如来真面目,要扫一切执,破一切相。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这些“执”和“相”。
中国人的哲学观点和西方有点儿不同,我们是整体论,不怎么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来研究,所以咱们的智慧是总结事物整体的运行规律。但是咱们也要学习西方分解整体从而找到本质原因的研究方法。
我们可以从《南史》上清晰的看到,刘裕代东晋、萧道成代刘宋、萧衍代南齐和陈霸先代南梁的过程都是相似的。这些雄主先是在前朝为武官,在平定内乱的过程中成为最高军事统帅,然后在抵御外来入侵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比如刘裕战孙恩、平桓玄,收复关中;比如萧道成平晋安王刘子勋,战薛安都引来的北魏军;再比如萧衍襄助萧鸾,力退北魏;再比如陈霸先讨灭侯景,击退北齐。
他们升迁的套路也是相似的。先是在地方成为太守主、刺史,并且封为郡侯;接着是成为太尉、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这时候差不多就是公爵了,而且有“剑屐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待遇,并且位在诸侯王之上;登上九五至尊前的最后一步是封王,仪仗与皇帝相同。最后就是前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交出象征皇权的皇帝玉玺(一直用的都是从秦始皇那里传下来的由和氏璧做的玉玺,只是在南梁末时,这块玉玺传到了北齐),前朝皇帝发表禅位文,新的开国皇帝再装模作样的推辞几次,就去南郊堆柴火给自己在天上的爹发信号,念一篇以“皇帝臣某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开头的就职宣言。朝代更替的过程算是完成了。
真是成功的人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人各有各的不同。背后到底是什么相同的原因让各位雄主出现了这些相似的执、相呢?原来从刘裕代东晋开始,一直到陈霸先代南梁,这些政府的制度都是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的,他们政府的结构和运作模式以及仪轨都是相同的,所以这些开国皇帝也就有相似的升迁过程了。
比如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自曹魏创立至隋朝废止,沿用300余年。政权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规定举荐有声望的官僚担任其本乡本土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称中正.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将本地的人物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作为选拔官僚的依据。当中正的都是都是大世家。评定人物,官僚升降,单凭门第,不看才能,从而成为士族地族操纵政权的工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炀帝时废除该制度)。南朝的军事制度主要是继承前朝东晋,南朝兵制发展的趋向是由世袭兵转向募兵。中央军事领导机构主要为中军和尚书省两个系统;地方军事领导机构包括都督和州郡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军队统称为外军。除了选官制度和军事制度,他们的政府机构、徭役制度等重要的国家机器机制都是相同的。到这里再看南朝这些开国皇帝有相似的奋斗史,也就觉得自然而然了。
《北史》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替代东魏的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另外一个是替代西魏的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他们的相似经历也与他们处的相同的政治环境是一样的,毕竟东魏和西魏是从同一个北魏中分裂出来的。这两个人和曹操一样,虽然都是位及人臣,但是生前并没有当上皇帝,都是自己的儿子当的皇帝。这两个人斗争了一辈子,外患没有消除两位雄主也没有机会也没有必要去先急着即皇帝位。虽然高欢先死了,但是西魏的内忧和外患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所以两人虽然都是雄主但是就是没能到南郊堆柴火给自己在天上的爹发信号,念一篇以“皇帝臣某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开头的就职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