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曾这样评价李雪:很多人都有不顺遂的童年,但只有拥有敏感纤细的内心和聪明睿智的头脑,才能把苦难教训精炼成智慧。李雪三者兼具,她就像从淤泥中盛开的美丽纯洁的莲花,无比诚实又充满勇气地从一个责怪父母、责怪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中走出来,以最敏锐的观察力和解析能力,回观自己、剖析自己。
读这本书,你可能会痛,也可能会上瘾因为真相有时是残忍的,却是迷人的。这本书帮助我们看到很多真相,那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未审视过的真相。
“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李雪
看到孩子运动完之后的酣畅淋漓,我们会看见运动之后带给他的健康,物化了运动的价值,而连接不到孩子的痛快情绪;看孩子弹钢琴,我们没有看到孩子的心流状态和成就感,而是看到了钢琴技巧和我们的面子……
若我们不是从自身的体验出发去生活,而是活在外在价值体系中,活在别人的眼光中,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即是物化的。在物化的关系中,生命的底色是恐惧。我们一路都活在恐惧中: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没希望了”,工作后恐惧“表现不佳前途就没有了”……我们随着物化的车轮打转,一刻不敢停,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看见是真正的爱,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其实爱孩子其实就是爱自己。在作为父母的这个身份过程中,借用陪伴孩子的成长,慢慢的疗愈了自己。
“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就只能往里面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滥性等,但永远也填不满。”——李雪
家长常常会为了“历练”孩子,刻意延迟满足,从“哭声免疫法”,到“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没有真实的看见和爱,而是想要去操控孩子,都会南辕北辙。
要知道,如果孩子的需要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成人后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的利益争取,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
延迟满足真正的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的积极的给予回应。最终无论能否满足孩子,但都要有宝贵的真诚和尊重。如果不能满足,真诚的认同孩子的需要并且说出自己的困难或者之前的约定。而不是用延迟满足借题发挥、提条件、甚至变相惩罚孩子。
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如果能及时得到回应,越零延迟,长大后孩子越有延迟满足能力。
因为信任,所以才能等待。我们不用刻意的去制造挫折。顺应天性,顺应自然就是很好的养育。孩子是一粒种子,我们如果要去改变种子的天性,就是破坏了种子。
成长是自由的,它有它自己内在的节律,当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且用爱和耐心来浇灌的时候,孩子内在的生命力才能发展出来,一切美好的品格和能力都会随之而来。
期待下一期1月6号线上见,我们继续《当我遇见一个人》下(第4章-结束)
206期,将是春节前最后一期,我们一起拜读中国美学泰斗,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的著作《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