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喜欢你》后,内心的波澜被周冬雨掀起。
这本是一部爱情片,在影片里周冬雨的欢快活跃与没心没肺更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遵循自己的想象与偏好做着别具一格的美食,并成功的勾住了金城武。喜欢一个人,只要喜欢ta的一点,就能击垮你其他所有的偏见。
抛开爱情这条主线,其实内心波澜更为壮大的是原来生活真的有无限种可能。
在以前总是会觉得无限种可能的背后局限于你的职业、你的爱好,总是会诸多场合上说要打开自己,释放自己,但只是一味的强调这个价值观的阐释,而不知道如何真正去打开。
喜欢骑行,盘算着在尽可能允许的时间里把国内的几大岛屿都骑行一遍,跟着一起的小伙伴,周末也会抽空去车上兜风;喜欢拍照,迫于一些生计及其他,但总是会挤压这个偏门爱好的练习,只有其他事都妥当了才会腾出时间来学习,也想着报班试试,或许专业的指导与系统的深入能够带来更多、更大的提升;喜欢跑步,总是会在周末去学校操场上畅快的跑一场,但强度远远不够,还打算着健身房把肌肉块给练起来;喜欢写文字,尽管总是些没有营养的小文章,但总是会见证了一些故事。
前几天下班后跟童哥去西湖逛了下,后来去了他家附近的书店,一起聊东聊西,在书店出来时童哥开玩笑说,盛军,要么你开个书店,我来投资?感觉被电击了一下。然后像个傻瓜一样说说不定真的可以开个24小时书店,与骑行、摄影等元素结合,书架可以与自行车的零部件结合设计,将骑行路过杭州的骑友免费借住,就像广州第一家24小时书店一样,可以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表达,举办定期的线下摄影交流、读书会、文化沙龙、手工制作等,这是多么奢侈而又美好的梦。
今天看完《喜欢你》后,突然一瞬间觉得美食可以真正作为一种享受的存在,享受美食的生产过程,享受当第一勺入口后的那种满足感,享受你爱的人吃着你煮的鸡蛋糕点,然后在自己的小窝里一起浇灌着小幸福。那是不是就可以在美食上下点功夫?现在在家也经常烧饭,尽管还没那么有滋有味,但看到爸妈堂哥下班后吃着我烧的饭时,总是会有种极大的满足感。
我不害怕忙绿与付出,恐惧的是目标悬置后的空荡荡。以前也说过,27岁时的焦虑总是会让人恐慌,但果真还年轻着,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骑行,去拍照,去跑步,去烧饭,SD之于现在的我而言是一种难于上天的存在,但是在十年、二十年后也不无可能。
“开心最重要”。
这一生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伴友,怎样才能开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些不是昙花一现的爱好,是刻在你骨子的纹路,丢不掉。五年后,你还会继续骑行在路上,十年后你还会端着70D在大街小巷上随心所欲,十五年后你会很开心的看着你的孩子吃着你烧的米饭,二十年后你可能盘坐在自己SD的角落里看着
成为一个时刻有意思的人,并无限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