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看到别人吃东西津津有味,你自己的口水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了,还不停地吧嗒吧嗒嘴;一间办公室里,有一个人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一个懒腰,其他几个人也陆续会随之打哈欠伸懒腰;看到别人在伤心地哭泣,你的眼里也蓄满了泪水,想陪他哭一阵子;看到别人在热火朝天地打篮球,那飒爽的英姿,那轻盈敏捷的动作,让你也浑身充满了劲儿,想跃跃欲试一下身手;看到别人在捧腹开怀大笑,前仰后合,你也不由得抿着嘴,满脸露出笑意……
也许你会感到很好奇,人身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奇怪的现象呢?这些现象背后有什么奥秘吗?
最近一段时间我正在看一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原来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着巨大作用。那么一系列的疑问就出来了,镜像神经元为何物呢?它是谁发现的呢?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他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向大家隆重推荐《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这本书,书中有非常详尽的描述,大家可以买回来仔细看一看。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这本书,是意大利知名记者安东尼奥·尼奥利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的一部访谈录。内容涉及诸多学科如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让读者从神经学科学的角度观窥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采用对话的形式,一步步探讨了镜像神经元的前世今生,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在未来几年中,这种顽症有望治愈,让自闭症儿童成为健康儿童,走向健康之路,值得期待。
介绍一下两位著名的作者
第一作者贾科莫·里佐拉蒂: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欧洲大脑与行为学会前任主席,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系负责人,人体生理学教授。他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末发现了猕猴额叶和顶页皮质的镜像神经元。他对皮质运动系统和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在诸多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过,如《科学杂志》《神经元杂志》等,对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多次斩获国际荣誉,是近三十年中革新了脑科学的精英科学家之一。
第二作者安东尼奥·尼奥利:生于罗马。意大利记者,散文家,《意大利共和报》文化版主编。
在《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这本书中,两位作者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一点点展开话题,层层推进,为我们揭开了镜像神经元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人们通向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又一扇大门。
镜像神经元为何物呢?它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里佐拉蒂告诉我们,镜像神经元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一种细胞,它位于大脑的前运动区和布洛卡区(主管语言活动的区域),负责处理人际交往等关系的外部刺激,它从个体生命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从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开始跟随我们,一直到最危险最复杂的现实世界,是我们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的主要生理资源。
镜像神经元是如何被发现的?
里佐拉蒂带领团队在深入研究猕猴活动情况时发现,当实验员给猴子提供事物的时候,一些神经元竟然在猴子观察实验员取食的时候兴奋了。能激活这些神经元的有效行为并不是随机的某个动作或运动,而是能在猴子亲自完成时激活同样神经元的那些动作。比如,当猴子抓取一个物体时一个神经元会被激活,当实验员拿这个物体时,猴子的相同神经元也会“放电”。他们检验了一遍又一遍,得到的总是相同的结果——有些神经元既会在猴子完成动作时激活,也会在实验员完成相同动作时激活,因此,里佐拉蒂称这些神经元为“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原理
近年来,镜像神经元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有些研究者甚至大胆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DNA之于生物学。
里佐拉蒂说,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网络,一般是储存特定记忆的所在,而镜像神经元组则储存了特定行为模式的编码,这种特性不但让我们可以想都不用想,就能执行基本的动作,同时也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
传统探究现象学的哲学家早就提出:对于某些事,人必须要亲身体验,才可能真正了解。对神经科学家而言,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为该想法提供了实质基础,也明显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理解方式的认知。
镜像神经元的主要功能
由于有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人类才能学习新知、与人交往,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模仿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的基础之上。人脑中存在的镜像神经元,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的特性,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能力的起源、理解人类文明的进化等重大问题有重要意义。
模仿
镜像神经元是模仿他人动作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从而使得镜像机制成为人与人之间进行多层面交流与联系的桥梁。与大脑中的储存记忆的神经回路相似,镜像神经元似乎也为特定的行为”编写模板”。有了镜像神经元的这种特性,可以不假思索地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
在猴子、人类的大脑中,都存在镜像神经元。不论是自己做出动作,还是看到别人做出同样的动作,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也许这就是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基础。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认知能力严重下降,以至于无法对刺激做出反应。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模仿有两种基本的分类,一种是简单模仿,不用学习,只要跟着看到的去做就行了;第二种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
模仿与文化的关系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都要先观察别人如何做,然后再进行拆解和模仿,最终通过刻苦练习形成自己的技能。
里佐拉蒂讲到,如果某一特定物种下的个体不会模仿另一同类个体的行为,文化就不能得到传承。比如,一只天才的类人猿成功地制造了一个非常尖利的工具,但没有一个同类有能力复制这一产品,这种工具就不会有任何进步。如果智人这一物种中的一个个体制造了一块相当尖利的刀刃 ,其他个体纷纷模仿,慢慢地就会产生更加完善的工具,每一次进步都会成为这一群体文化的一部分。
模仿是文化诞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了模仿,创造力也就没了意义。
比利时的著名艺术家贾恩·法布尔说,他在成为原创艺术家之前,连续数年都在反复临摹丢勒的雕刻作品的细腻刀法和鲁本斯的宽阔笔触。
不了解过去的人无法进行创造。
有了镜像神经元,人类才能通过模仿开始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想象自己亲自体会的方式来阅读他人行为,用这种方式达成人与人之间姿态与行为的共享。我们总是倾向于模仿他人,试图解读其行为,在观察他人时会将他人置换成自己,就好像在镜中注视自己。
体验他人情感(亦即共情)
里佐拉蒂在谈话中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共情;我知道你离不开我,因为我也同样不能没有你。共情是被完整编入我们复杂认知中的一项本能。没有镜像神经元,我们就无法建立共情和人际关系。
共情很重要,建立在我们的自然属性之上,但并不能像电灯开关一样随时打开或关闭。共情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无数的外部条件,并不是所有条件都可以在同一时刻出现或实现。
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观察者直接体验了这种感受,因为镜像机制使观察者产生了同样的情绪状态。当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他们脑中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启动了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方式。
这也能够解释文章开头部分我所列举的种种现象,正是此原理运用的具体范例,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笑声,当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自己也会被感染,以至于也哈欠连连了。
自闭症
里佐拉蒂讲到,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不能够与人正常交往,首要原因并不是镜像神经元的损坏,而是镜像神经元发育的迟缓或缺陷,这一缺陷取决于运动系统的缺陷。
自闭症诊断基于两项关键标准:交流和社会互动中出现且不能通过发育迟缓原因来解释的持续性缺陷,以及狭隘重复的行为、兴趣和活动。
自闭症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儿童拥有一个关键期,大约在十二到十三个月的时候,医生和心理学家就能识别出自闭症的症状了。
如果在关键期内,大人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交流刺激,找对情感交流的方法,孩子是可以改变状态,发育成熟的,变得与正常儿童一样。因此,美国相关机构建议家长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内去做检查。
镜像神经元是在二十世纪末,由意大利著名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为首的科研团队,在人的大脑中发现的。大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器官,留给人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帮助我们解读了大脑对外部世界进行反应的一些功能。
没有镜像神经元,不仅人类的认知不能发展进步,就连作为社会联系根基的各种集体观念也不会形成,我们人类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生生不息,薪火永流传。
镜像神经元让我们生来就具备一种机制,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能够对他人共情;它让人类学会发杂的模仿,进而发展出语言和艺术。
总之,《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有不少启发意义。它是认知类书籍中学术气息比较浓厚的一本书籍。我是第一次接触到镜像神经元这个词,感到有点抽象和深奥。但是跟随着两位作者,一问一答谈话间,一层层抽丝剥茧,千转百回,逐渐认识了解了镜像神经元,并懂得了它的意义所在。这确实是二十世纪末的一项伟大发现,为人类认识大脑,开发大脑功能,做出了跨时代贡献,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另 一种途径,丰富扩展了人们的 认知理论。
自从镜像神经元被发现后,世界各国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这块新出现的“科学富矿”进行研究、探索和实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有许多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人工智能的开发,在机器人对动作的识别和协调中有了突破性进展。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镜像神经元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