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晚上有一场在企业直播间主讲的讲座,提前跟娃说了,妈妈会晚一点回来,到了时间她就先跟着外婆洗漱上床,妈妈会回来替换外婆。晚上回家的路上,娃发来语音——
娃: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你怎么还没睡啊,都10点钟啦!
娃: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呢?我在床上呢。
我:妈妈快到了。你这个时候早该睡了呀!
娃:嗯……我睡不着……
推开卧室的门,看见娃确实躺在床上,但一见我进来,立即一跃而起,一边叫着“妈妈回来啦,妈妈回来啦” ,一边三下两下爬到床边,伸出双臂搂住我,同时把脸贴在我身上。
我:好啦,妈妈回来了,赶紧睡觉吧。
娃:妈妈你给我讲个故事嘛。
我:这么晚了,不讲故事了,妈妈赶紧去洗漱,你先睡。哎,这几天妈妈都在调你的时间,就担心上小学以后出发那么早,你起不来。
娃没有再吭声,钻进被窝,背对着我睡下了。我则赶紧进了卫生间开始洗漱。就那么两、三分钟的工夫,当我回到床边取睡衣的时候,发现娃就已经睡熟了。
【总结】
孩子为什么睡不着?因为她要等妈妈。孩子为什么那么快就睡着了?因为妈妈回来了。类似的事情其实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我在心疼孩子晚睡的同时,也不由得感叹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深。而这种依恋的根源,或许就是安全感。
记得在娃不满1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她回重庆探望外公外婆。因为办事耽误了时间,我返程的时候已经8点多了。途中接到外公的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到家,说孩子一直哭一直哭,怎么都哄不住,言辞中满是焦灼和无奈。快马加鞭赶回去,还没进门就听见孩子的哭声。待进去一看,外婆正抱着孩子急得团团转,一看见我,赶紧把孩子递了过来,同时说着“哎,回来了回来了”。说来也神奇,孩子一到我怀里,哭声就停止了。妈妈的声音,妈妈身上的气味,让她马上就安定了下来。
我有过两次做支教志愿者的经历,一次在山西左权,一次在四川北川。两所希望小学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几乎都是留守儿童。支教的时候我还没有成为母亲,因此对于这些孩子亲子链接的部分没有特别去关注。后来回想起来,至少在这些孩子完全适应没有父母尤其是母亲陪伴的生活之前,不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又耗费了他们多少的心力去克服。记得几年前在网上看到过一张照片,一个大约三、四岁的男孩站着大哭,右手拎着一个塑料袋。配图的文字说明这个孩子就是一名留守儿童,当父母结束探亲要离开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要跟父母一起走。父母因为无法脱身,就骗他同意带他走。于是这个孩子兴冲冲地跑回屋里拿他最喜欢的几件玩具,父母就趁这机会偷偷溜走了。孩子发现被骗,站在当地,嚎啕大哭。看着无声的照片,我似乎都能听见这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很难想象这样的经历对他会造成多深的伤害,以及他如何度过父母离开之后的最初那段时间……除了心痛还是心痛。
在婴幼儿阶段,妈妈对孩子的陪伴几乎是建立安全感的决定性因素,其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