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说明,如果你想看复盘内容的话,“写在前面的话”可全部略过。
这是《思维编程》第四节“杠铃法则”的学习复盘。
如果你之前看过我的复盘你会发现,这次我没有像之前那样梳理核聚老师的“备课”思路,而是把课程内容打乱打散,按照我自己的认知逻辑,重新进行编排和梳理。我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上次复盘得到的认知,“写作不是梳理课程的逻辑线,而是梳理自己认知的逻辑线。”
当我这么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我又获得了全新的认知,“真正的高手是能从现象穿越到本质,再从本质穿越回现象,并在现象和本质之间来回穿梭。” 这句话,开始在我的思维中萌芽。
从这次复盘开始,我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双先”标准:
“双先标准”:每篇文章都必须先打动自己、先愉悦自己。
“打动自己”的标准是有用、有料;“愉悦自己”的标准是有趣、有力。
这“四有文章”的标准是舒明月老师提出的,不敢贪功,我只是如实应用。具体来说:
“有用”:①写出的观点和收获对自己有用;②对大家也有启发;
“有料”:①课程内容深度挖掘,提出自己的见解;②挖掘更多课程延展内容;
“有趣”:①同样的意思尽量趣味化的表达 ② 前倾45°的表达欲,不“正襟危坐”;
“有力”:有力分为两方面,一是审美的力度,二是情感的力度。
审美的力度:①简洁、有力 ②考虑文字美感的表达 ③名言的引用
情感的力度:①情感充沛、酣畅淋漓 ② 我手写我心
“双先标准”——四有11条——就是我以后写作努力的方向,本次算是“双先标准“下的处女作。
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坚强。”这将是本节课的主旋律。
我的认知地图
既然思维编程是实战,那就先来看看现实是什么样子。核聚老师又来扎心了:
99%的人半死不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细细想想,自己是不是这99%呢?其实这个数字不是空穴来风,不知你是否还记得?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会是这个样子,近代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说过一句话:
这是在讲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电影《狮子王》当中那句经典语录:“You are more than what you have become now, and always remember who you are ."
是呀,成为巨人是我们的元能力,是深埋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颗种子。可是在世俗世界沾染久了,我们开始挣扎,我们开始屈服于别人加给我们的各种“不可能”;一次又一次,我们迷失了,忘记了自己是谁。虽然还醒着,其实我们早已“睡着”了。
但威廉·詹姆斯还说过一句话,“改变你的想法,你就能改变你的生活”。改变想法,必须从做成一件事开始体会。做成一件事,这不正是《思维编程》的主题吗?
回到我们的大背景——人生战略,有人说把指数增长作为人生的方向之一。“之一”正是产生各种困惑的原因,因为没有意识到“唯一”。
人生不是理想的状态,生活中的增长是波动式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制造一个又一个s形曲线。但s形曲线又谈何容易,光是起步阶段的坎就已经筛掉了绝大多数人。
万事开头难,那起步阶段该如何突破呢?还是老思路,我们看看牛人是怎么做的。
第一个是加里·科恩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巴菲特。
惊叹之余,我不仅问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与他相比我还缺什么?
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能力,在有这种能力之前更要有这种思维,因为在常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与他们相比,我还欠缺:
①阅读方面的技能:快速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如果不是快速阅读,怎么可能一口气读完技术分析的圣经?如果不是分析阅读,怎么会对一本书反复咀嚼,把七八百页烂熟于心?如果不是主题阅读,又如何找来300多本赌马的书?故阅读不是增长技能,实为生存技能。
②吃苦的决心和毅力:一名阅读障碍者7天读了4遍投资学著作,七八百页的书中案例可以信手拈来,这背后的汗水我难以想象。所以为什么他们能成,因为他们吃的苦我吃不了,就这么简单。
③体力的支撑:短时间内高强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脑力运动,更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
除了这些,其实还与一点不好意思说出口:他们难道不累吗?哪怕所有的技术我都能做到,我不愿意受这份累哎,这里边是不是还有其他我不知道的秘诀?
核聚老师说,你猜对了。而这,才是本节课的主题。
他们之所以不累,其实是运用了一种法则,叫杠铃法则。核聚老师的解读是:
轰轰烈烈,轻轻松松。
果然大道至简——轰轰烈烈的做事情,在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之间,轻轻松松。
具体来说如何操作呢?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选定一件事情;
第二步,短时间内无所不用其极的达成
第三步,取得成果,认知升级
第四步,休息,寻找新机会,策划新行动
我们看这四步,是不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无所不用其极”、“取得成果、认知升级”都是目标法则的步骤;“短时间内”是一万次法则暴力突破的思想;那唯一不熟悉的,其实就是第四步:休息,寻找新机会,策划新行动,而这正是杠铃法则的关键步骤。
我们再来想一些,这四步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一定要擅长向自己提问,随时随地。
细细想来,我给自己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s形曲线内部,如果做好“行动”和“休息”之间的平衡?
问题二:在完成一条s形曲线之后,如何寻找新机会?
问题三:遇到了新机会,如何策划新行动,把握住?
这是三个很重要的问题,它解决的是s形曲线内部的频率和s形曲线之间的链接。
我们逐一来看。
一、如何做好“行动”和“休息”之间的平衡?
先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拉来了全家总动员,得到数据如下:
虽然不是特别严谨,但还是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结论一:每个人都大大低估了自己的拍手次数;
结论二:预估次数和实际之间存在正相关:预估少,实际少;预估多,实际多。
由结论一展开联想:这不正是威廉·詹姆斯所说的那句话嘛:“与我们能达到的相比,我们只是半睡半醒。”一个小小的游戏都能证明,我想人生中的大事更是如此。我们内心的那只大象睡着了,要把它叫醒!
关键是什么?关键就是通过一次成功的行动体验到那种感觉,有了那种感觉一切都有了。
这背后其实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作骑象人,那我们的情感就是大象。大象有一个脾气就是它是受经验的好处支配的。与“经验的好处”相对的是“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对期待的好处是无感的。
举个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虽然我们都知道早起的好处,但是在冬日的早晨我们很难克服被窝的温暖。被窝的温暖就是经验的好处,早起的体验就是期待的好处。
那我们想要的是早起的好处,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去行动,去早起一次。去呼吸清晨新鲜的空气,去聆听鸟儿清脆的晨鸣,去凝视东方欲晓的太阳,去喝一杯自己鲜榨的果汁,去酣畅淋漓的背诵古人的传世名篇,去用笔记录昨日的收获点滴,去触摸从万籁俱寂到盎然升起的清晨脉搏。然后,记住这种感觉。
一旦早起的行为得到了好处,它就会保留在我们的经验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早起的这种体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不一样。
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本质。一次不够,那就多次。
由结论二展开联想:查理·芒格说“总是反过来想”。既然预估多,实际就多。那如果我们想要的多,是不是意味着只要预估多就可以了?
理论上来说就是这样,否则上面的数据规律怎么解释,难道只是巧合吗?我想这背后肯定也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的猜想)
当我们想要的更多,我们就会很兴奋,这种“我想要”是具有能量的。就像孙正义一样,想要和大野优美在一起,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用三周学完三年课程,去完成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说服,最终如愿以偿。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敢于去想,不停的去想更多,让自己兴奋,然后通过不断的行动去确立自己的自信。
以上两点是我的联想,我就是想看看这个实验能挖掘出什么,其实有点跑题了,因为要探究的是如何做好“行动”和“休息”之间的平衡。
这个实验,其实有两种拍法:有节奏和没有节奏。上面的数据都是没有节奏的,下面我尝试了一下有节奏的拍。可以得到如下两个结论:
结论三:有节奏的拍总体上比无节奏的拍次数会更多;
结论四:总能找到一个最佳拍手次数。
由结论三展开联想:有节奏相对于无节奏,不同之处就是有了“休息”,正是“休息”发挥了效用,使得总效能比只“行动”更高。俗语常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是有道理的。
由结论四展开联想:不仅要会休息,而且要找到行动和休息的最佳节奏,这里的节奏指的是行动和休息的时间配比。这个配比是可以通过实际行动自己去摸索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背后有没有什么原理呢?自从上了《思维编程》,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就成了我的下意识习惯。
核聚老师说,当然有了。
用这两个词其实就可以解释拍手实验。
当没有节奏时,就相当于让行动暴露在慢性压力中,刚开始会很兴奋,但拍到最后会疲惫,这个疲惫会让精神力量急剧下降,然后最后只能咬牙坚持拍完。想想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反正我是这样。
当有节奏时,实际上把整个行动划分为无数个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都有“拍手——休息”两部分组成:拍手时全力发力,轰轰烈烈;拍手间歇(休息)时精神放空,轻轻松松。不正是这就是杠铃法则啊!
番茄钟就是最好的例子,科学的行动单元都是“25分钟行动,5分钟休息”;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更合适的时间配比。
“慢性压力”和“短期压力”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① 要意识到不是所有压力都是有害的,长期的慢性压力有害,而短期压力其实是我们的朋友。
②当遇到压力时,要能够辨别是短期压力还是慢性压力。
如果是慢性压力,要想办法将行动划分单元,变成一个个短期压力。然后再去寻找最合适的行动节奏,让大脑持续健康运转。
换个表达,就是初始问题的答案:
第一步,树立“行动”和“休息”结合的模式,不能一直“行动”,让大脑处于慢性压力当中;
第二步,将大的行动划分行动单元,每个单元都是由“行动——休息”两种要素组成,行动时轰轰烈烈,休息时轻轻松松。
第三步,通过不断行动找到最佳的“行动——休息”配比,提高产出效能,利益最大化。
比如下面的突破英语:
有了这个步骤,我们就能知道在一个s形曲线内部时该如何行动,不是盲目的一味冲锋,而是有策略的打狙击战。而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在完成一次s形曲线后,如何寻找下一个s形曲线呢?这也是杠铃法则施展的舞台。
重头戏来了。
二、在这个时代,该如何寻找机会?
(1)我们当下的时代
这个命题,我想抛开课程的背景,先来看看我们当下的中国。
2020年伊始,一只巨大的“黑天鹅”从武汉出发,扑向了整只“大公鸡”,把它染成了红色。我想经历过03年非典的人那种惊恐还记忆尤新,而这次疫情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此之前,有谁能够想到这次疫情会导致武汉封城、湖北近似封省、全国上下封村封路、各家各户闭门不出严阵以待的境地?我们村83岁的老爷爷说,他长这么大都没有见过,他都惊呆了。
此时此刻,疫情还未平息,好在全国人民的万众一心下,已经出现拐点,真心期盼“大公鸡”早日变白的那天。
但此刻我想更应该关注的是,疫情结束一切都能恢复如初吗?事实上,这次疫情会改变很多,可能远超我们想象。
以教培行业为例,原先只布局线下的教培机构,因为疫情影响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学生无法上课,老师就发不出工资,后果可以想象。而提前布局了线上的教培机构,这次却可以借疫情之“机”,顺利完成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我想经过此疫,会有更多的线下行业布局线上,这就是“黑天鹅”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
(2)黑天鹅和他的提出者
什么是黑天鹅?“黑天鹅”是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提到的一种事件,我们来看:
“黑天鹅”事件是造成广泛、严重后果的,不可预知的、不定期发生的大规模事件。
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不可预知性,第二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三在此之后人们总是试图编造各种理由来做解释,好让整件事情看起来不是那么随意发生的。
想想这次疫情是不是完美对应"黑天鹅"?
我为什么要提黑天鹅,只想说明一件事,我们以为做了全方位的努力,以为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足够多,而事实上,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我们处于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当中。爆发一次“黑天鹅”,十年的辛苦打拼可能就会付之东流。上一次爆发大面积的“黑天鹅”,应该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想想那次事件改变了什么?在“黑天鹅”面前,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的。
那我们怎么办呢?灵机一动,“脆弱”的反义词是“强韧”,我们让努力让自己强韧是不是就可以了?事实证明,这并不管用。哪怕只有一点点瑕疵的东西也会被无情的岁月所摧毁,即使像我们的地球已经运转了40亿年的光阴。因为你想,你得需要多么完美的强韧才能抵挡一个裂缝所能引发的整个系统的崩溃?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黑暗里,总有光亮划破,为我们送来黎明。拯救我们的英雄登场了,他就是刚刚提到的《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
塔勒布是我的偶像,下面请允许我多花一些笔墨,着力介绍一下我的偶像:
塔勒布,全名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是《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随机生存的智者》等书的作者,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塔拉布倾其一生研究不确定性、概率和知识的问题。深深痴迷、不可自拔。他研究的主题就是“在不透明环境下的决策”,为不确定世界中生存的我们提供指南和原则。这是多么有价值的研究,这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吗?
2014年,塔勒布出版新书《反脆弱》,他自己说,如果《黑天鹅》是“备注”的话,这本书更像是“主体”。读完我明白了:这本书不只是提出了应对“黑天鹅“之策,更是构建了一整套不确定时代中的行动指南。
《反脆弱》甚至被誉为当今时代的生存手册。《思维编程》中除了本讲“杠铃法则”,第七讲“不对称法则”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这本书,你说你敢不重视?如果知识分一二三四流的话,这本书位于“河流”的源头,知识密度极大(不好读的另一个说法);更可贵的是,塔勒布是个“极敢说”的人,书中几十个观点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不得不重新去审视这个世界,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是一本值得每个人花一个星期好好精读的书。
(3)脆弱与反脆弱
在本书开篇,塔勒布就指出,“脆弱”的对立面不是“强韧”,而是“反脆弱”。
咋有这样的词,是塔勒布自己造的吗?是的,他就这么任性。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与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我们不妨叫它反脆弱(antifragile).
看到这个概念你有什么感受?分享一下,我当时就像发现了藏宝图,两只眼睛都在放光。
波动性、随机性、混乱与压力、风险还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极力想避免的呀,可是塔勒布竟然告诉我可以从中受益,这不是违反常规吗?他是疯了吗?如果真能做到,那我还怕什么!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样我就“发财”了。
如果我想弄明白什么是“反脆弱”,那我必须首先知道什么是“脆弱”,以及“脆弱”和“反脆弱”之间的区别,然后我才能把“脆弱”变成“反脆弱”。
让我高兴的是,塔勒布也是这么想的,他还给出了二者清晰的定义,一起来看:
脆弱性等于失去的比得到的多,等于不利因素比有力因素更多,即等于(不利的)不对称性。
反脆弱性等于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等于有利因素比不利因素更多,即等于(有利的)不对称性。
很容易分析:
① “失去的”和“得到的”组成全部的整体,且二者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失去的”>"得到的“,表现为脆弱性,“失去的”<“得到的”,表现为反脆弱性;
②“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组成全部的整体,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表现为脆弱性,“不利因素”<“有利因素”,表现为反脆弱性;
③ 脆弱性和反脆弱性的实质都是不对称性,只不过一个不利,一个有利。
接下来就是要把“脆弱”变为“反脆弱”了,依据上面概念的对比,思考十秒钟,你能想到答案吗?
Yes,很简单对不对?只需要两点:
第一,减少不利因素;(不利因素减少了,失去的也就少了)
第二,增加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增加了,得到的也就多了)
以上是我的理解,让我开心的是,塔勒布也是这么想的,与我心有戚戚焉。
(4)想要进攻,先做好防守
不信你看:
迈向反脆弱性的第一步就是减少不利因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也就是说,通过降低自己暴露在负面“黑天鹅”事件的概率,让反脆弱性顺其自然地发挥作用。
塔勒布还特别强调:
降低脆弱性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一种强制性要求。脆弱性与齿轮的不可逆转的特征类似,其造成的损害也是不可逆的。
我立马想到了近几年“水滴筹”等募捐平台,其实很多都是我身边的朋友。本来家庭和睦、工作顺利,就因为一场疾病或者突如其来的意外,一个家庭就陷入了泥泞的“沼泽”,爬不出来。那一刻,其实我能做的非常有限,我不仅感慨一个人的生命是那般的脆弱。
这件事让我反思,是否可以提前做点什么,降低这种脆弱事件的发生呢?比如学习相关保险知识,给全家购买合适的意外险、寿险、重疾险等;比如全家定期去医院做健康体检;比如,关注自身安全,降低自己暴露在危险情境中的频率。这样的事,做的再多都不过分,因为我们真的承受不住脆弱性带来的伤害。
塔勒布也深知其痛,瞧,他一直在苦口婆心:
较之于成功,生存的逻辑优先级别更高。要赚钱,最好先考虑生存问题。
在考虑与速度和增长相关的概念时如果不考虑脆弱性,那就是毫无意义的空谈。
我们需要关注有效的而非名义的速度。
如果某件事物是脆弱性的,那么它破碎的风险会导致你做的任何旨在改善它或提高其“效率”的工作都变得无关紧要,除非你先降低其破碎的可能。
一言以蔽之,要想进攻,必须先做好防守。
(5)攻防兼备
如何增加有利因素呢,我们课程的主角——杠铃式解决方案——闪亮登场。
杠铃是什么意思?先看下图片:
杠铃无非一个杠轴,两端加重。而在我们的语境中,杠铃不一定是对称的,只是有两个极端条件组成,中间空无一物。所以我们也称杠铃策略为“双峰策略”。因为它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模式,而不是中庸模式。
杠铃策略又是什么意思呢?欢迎塔勒布出场:
我用杠铃来形象地描述在某些领域采取保守策略(从而在负面的“黑天鹅”面前保持强韧性),而在其他领域承担很小的风险(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正面黑天鹅)的双重态度,从而实现反脆弱性。
说白了,杠铃策略就是最大限度的安全加最大限度的投机,这是我们课程的内容,上图:
极端保守=最大限度的安全,波动偏好=最大限度的投机。
讲到这,你会不会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只取两头,不用中庸模式吗?书中是这么解释的:
一端是极端的风险厌恶,一面是极端的风险偏好,而不采取“中等程度”或“温和”的风险态度,因为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骗人的把戏(人们一般都明白“高风险”和“零风险”的概念,但是中等风险则有很大的迷惑性,因为它受巨大的测量误差的影响)。
我的理解是:两端我们都可以把握,但是中间程度把握不住,这是不是“能力圈”的一种体现?
除了核聚老师举的杠铃策略应用的例子,书中还有大量经典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忍不住与你分享:
1)谋一份闲职,比如公务员,工作稳定;下班后,根据自己的标准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2)一方面,写任何人都能读懂的散文;另一方面,写技术性论文,不会写介于两者之间的文章,如记者访谈、报纸文章、署名评论等非出版社要求的文章。
3)练习你能承受的最大重量,随后什么都不做。这与健身房许多人以较低强度锻炼很长时间的模式不相同。辅以毫不费力的长时间散步,构成了锻炼的杠铃模式。
4)阅读无用的娱乐杂志,以及经典书籍或复杂的著作,但不要读平庸的书籍。
5)与大学生、出租车司机和园丁,或最优秀的学者交流,但不要和庸庸碌碌但野心不小的学者交流。
6)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人,要么随他去,要么击垮他,不要只是停留在口头攻击。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思考能不能用“杠铃策略”,最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维模式。一开始如果觉得很难,就来看看这些例子,寻找启发。
简单总结一下,杠铃策略不只是增加有利因素,还有消除不利因素,所以它是攻防兼备的。实际上,杠铃策略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所有解决方案。
还有一句很著名的话:
任何消除毁灭性风险的策略都属于杠铃策略。
你同意不?
在上面课程图片中,还提到了一个词叫“随机漫游”,下面我们就重点看看。
(6)成为理性的漫游者
用自己的话说:观光客=100%按计划执行;理性的漫游者=80%有计划+20%随便逛。
关键是:我们为什么要成为理性的漫游者?或者说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它解决的正是我第二个问题——“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寻找机会”。
继续对自己发问,为什么理性的漫游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以赚钱为例,这张图可以表述为“将资金尽可能多地分散在许多尝试中,试错的投入是有限的;当投入的项目越多,根据统计学上的幂律分布,总会出现一个好的创意,它的收益会足够高,甚至是无边无际。简言之:“投入有限,收益无限。”这就是“理性的漫游者”背后的原理。
正如一位风险投资家告诉我们的:
回报收益是如此之大,你简直不能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创意。
核聚老师把理性的漫游者称为聪明的投资家(生活家),那怎样才能成为聪明的投资家呢?
我们不妨还是从“漫游者”和“观光客”的概念开始思考: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观光客=100%按计划执行;理性的漫游者=80%有计划+20%随便逛。
100%按计划执行,意味着没有任何偶然性;
20%随便逛,很可能会发现新的风景,意味着存在偶然性。
如果你同意上述看法,那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偶然性是“漫游者”和“观光客”之间的区别。
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主动发现偶然性会有助于成为理性的漫游者。你同意吗?如果你也同意,那我们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主动发现偶然性”。这个问题,我在德·博诺的《水平思考》中找到了答案,锦囊妙计献上(嘘,不要轻易告诉别人哟,这可是法宝)
锦囊一:漫无目的的玩耍
它必须是一种未经设计、没有方向的真正漫无目的的玩耍。玩耍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非功利性,不强加任何计划和安排,自由自在的玩耍,才能使各种偶然性喷涌而出。
锦囊二:头脑风暴
这里指的是传统的头脑风暴。一群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每个人说出自己的头脑中冒出的任何想法,不要去管这个想法是不是合理的、再荒谬都没关系。这种偶然性的碰撞,会激发大量的创意。
锦囊三:随意挑选事物
就是有意识地让自己身处这样的环境:环境中充满大量的事物,而你不需要刻意寻找某一事物。比如超市、展览会、图书馆。我最喜欢的就是在图书馆随机漫步,经常会找到两本不同领域的书竟然能解释同一个问题,那种感觉太奇妙了!
锦囊四:打破不同思绪的界限
值得是把千丝万缕的思绪有意识的放在一起,看看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给大家推荐我的“白板学习法”:我会把新认知的概念写到便利贴上,再把便利贴贴到我的白板上。时间久了我就发现,很多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比如我发现可以用“心理表征”去解释“心流”,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原创。
锦囊五:接受任何来源的信息
把大脑变成一幢对所有信息完全开放的房子,走过路过的信息都邀请进来,打开思维的绿灯,表示由衷的欢迎。
锦囊六:从不同角度看事物
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
采铜老师在《精进2》中提出“四种观法,可盘万物”,我觉得值得借鉴。四种观法,具体来说,就是针对生活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物件,从材质、造型、装饰、工艺四个角度进行重新解读。
正如老师所言,高手的一个特征,就是他比普通人看到更多的层次,并且能在不同层次之间穿梭。
我们要修炼自己的“火眼金睛”。
(7)小结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还记得这一部分我想解决什么问题吗?我的问题是:在这个时代,该如何寻找机会?
我没有直接探询“寻找机会”的方法,而是带领大家先审视了我们当下的时代:肺炎的肆虐,这是典型的“黑天鹅”,由“黑天鹅”引出了塔勒布,我们也发现当今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充满着各种未知。尤其是“黑天鹅”事件,会让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为了寻找应对之道,我们还是求助于塔勒布,他提出了要用“反脆弱”来对抗“脆弱”。通过分析二者的区别,我们找到了应对之道:降低不利因素是首先要做的,这是防守;然后我们发现“杠铃策略”是攻防兼收的策略。如何进攻?方法是成为理性的漫游者。我还带大家分别探究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成为理性的漫游者;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以及如何成为理性的漫游者,我把问题转化为“主动寻找偶然性”,然后献上了我的六条锦囊。
我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这就是我关于“如何寻找机会”的整个认知逻辑线。现在我想再度提炼:
①现实世界(肺炎)→②原理(黑天鹅)→③本质(不确定带来的脆弱性)→④应对的理论(反脆弱对抗脆弱:首先防守、杠铃策略、理性的漫游者)→⑤应对的方法(回到现实世界)
简而言之,我的思维路径就是:从现象看到本质,在理论的世界里寻找依据,然后再寻找对应的方法,回到现实世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早已把课程的相关内容全部穿插了。
路行至此,到终点了吗?依然没有。我们只是知道了如何寻找机会,那机会来了,我们能把握住吗?简单小憩,看来还要继续出发。
三、如何强力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杠铃法则能够提升我们的效率,能够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家庭和事业之间,达成一个平衡。但现实世界可是无比残酷,核聚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万分重要的命题:
有些机会的出现它是有窗口的,你没有高强度的、短时间内把事情干成的能力,是把握不住那些机会的。
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强力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扎心?它解决的是短时间内把一件事情干成的能力。这太重要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答案。不仅需要,而且必须提前知道;提前还不够,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否则,还是把握不住。
方法是什么?就是本节课的杠铃法则。关键是我们看一下核聚老师是如何运用的,以加深对杠铃法则的理解。
时间有点久了,我们先来回顾下杠铃法则的步骤:
第一步,选定一件事情;
第二步,短时间内无所不用其极的达成
第三步,取得成果,认知升级
第四步,休息,寻找新机会,策划新行动
刚开始,核聚老师做的就是科研助理的活儿,各种打杂,勤勤恳恳。
那转折是从哪里发生的呢?依据老师原话,我认为是这句:
我发现了一件事情,为了后面做更重要的事情,必须知道冠军运动员要点何在。跟我们运动员相比,到底是有哪些独到的技术。
你说,这一句我也听到了,这有什么呢?
细节处见功夫。我找到了几个关键词“发现”、“必须”、“到底”、“独到”。
我的理解,“发现”是“觉察”的开始,这一点无比重要。如果没有这个觉察,核聚老师依然在做科研助理你同意吗?正是因为觉察,他才开始思考,不断的思考找到了关键所在。还记得吗?“必须”就等于“唯一”啊!这是什么,这就是本质!“到底”就是在探究本质,“独到”还是在说唯一。
所以不妨把这一步称之为“觉察到本质”。
下一步短时间内无所不用其极的达成,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我在1~2个月的时间写独训手册。1~2个月的时间我研究了10个冠军,我研究的程度是比我听到的、见到的任何教练员都要细致,我是把1秒钟的录像拆成24帧,分辨率最高了,到极致了。然后我去研究它。然后是每场比赛100秒嘛,总共是24000张照片,我研究了24000张照片,在这1~2个月我发现了冠军的技术。心里有底气了。
细细体会,你从这一段当中看到了什么?
宋代著名史学家吕祖谦,谈过怎样读历史: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我们不妨试验一下这种“身在其中”法。
“写独训手册”,掩卷自思问自己,这是在讲什么?这是在讲无所不用其极过程中必须要吃“孤独之苦”;
“24帧、最高分辨率、到极致”,掩卷自思问自己,这是在讲什么?“无所不用其极”首先是想法的极致,不要去管现实,这不就是孙正义的目标思维吗?
”24000张照片“,这是在讲什么?这是一万次定律的应用,行动上的无所不用其极。
简单总结一下:从老师的讲述中我们得到的“无所不用其极”有这么几个启发:
第一,觉察到事情的本质。
第二,要做好“孤独之苦“;
第三,想法极致:目标思维;
第四,行动极致:一万次定律。
以后,大家不妨试一试这种读法,总能可以找到自己利用的点。对于难以把握的知识点,尤其管用。永远记得,思维编程是实战。
四、杠铃法则是什么,谈谈我的理解
老传统,还是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看看是不是“理解”了。
杠铃法则是什么,谈谈我的朴素理解。
1.杠铃法则是效率法则,可以10倍速提升效率;
2.杠铃法则是健康法则,让大脑休息的同时又能保持敏锐;
3.杠铃法则是s形曲线的内部调节剂和外部连接剂;
4.杠铃法则是防守法则,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5.杠铃法则是进攻法则,不是盲目冲锋,而是有策略的打狙击战;
6.杠铃法则是创意法则,随机漫步会激发大量创意;
7.杠铃法则是生存法则,它教我们用智慧去寻找机会并把握机会。
五、结语
塔勒布说:
我们将知识分为两类——正式的知识和胖子托尼式的知识,后者深深扎根于试错和冒险带来的反脆弱性中,采用的是不利因素更少的杠铃策略,即一种去知识化的冒险形式(或者更精确地说,一种独特的知识方式)。在一个不透明的世界里,这是唯一可用的方式。
是的,这种唯一的机会,叫杠铃法则。
参考书目:
1.《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舒明月)
2.《黑天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3.《反脆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4.《水平思考法》(爱德华·德·博诺)
5.《精进2》(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