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一个孩子身边除了有父母之外,可能还有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所谓的隔代,多数情况指的便是祖孙两代。隔代养育或教养孩子有利也有弊,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篇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不得不说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对孩子有非常大的耐心,即便在孩子“口出狂言”或做出非常不尊重的举动之下,还是能“忍气吞声”的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父母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也会更加疼爱孙辈,这是人之常情。非常多的溺爱都是出于心底的那份心疼。一个孩子能够得到身边所有人的爱,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吗?众星捧月的感觉也许谁都喜欢,关键在于具体情境。什么时候应该捧,什么时候不应该捧,什么时候应该支持,什么时候应该撤离,里边蕴含着非常大的智慧。正如沈石溪在《狼王梦》中说“过度的溺爱,得来的是狼性的扭曲。”
反思我的童年,我非常感谢童年里有爷爷的陪伴,但是爷爷并不总是那么支持我,在我犯了错误或者说出不尊重的话的时候爷爷也会批评我,即使语音、语调是温和的,但是仍然让我记忆深刻。
养育孩子需要极大的耐心,年轻的父母往往缺乏这一点,有时孩子三番两次挑战父母的底线,父母便会着急,有的还会大发雷霆。这里需要记住,我们应对压力的模式正在被孩子习得。对孩子充满耐心和接纳,确实是应该多向爷爷奶奶以及姥姥姥爷学习,他们的人生和阅历赋予他们更加沉稳的生活姿态和温暖包容的处事态度。但如果过多干预父母教养自己的孩子,便会削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力和影响力(尤其当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是正当的、正确的时候,一些规则意识必须从小培养,这个社会上不是所有人都像父母一样能接纳你的所有)。
如果父母谨守原则,这时候正巧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身边“护着”,大多是情况下会说孩子父母的不对。几代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便总会有“保护伞”,这个“保护伞”有时是好的,有时是极其不好的。它会削弱正确教养孩子的作用,使孩子变成一个非常任性的人。一位母亲或父亲正常管教孩子却被无理的阻碍或切断,孩子便不会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成一个没有担当的人。因为无论他犯了什么错,总有人护着他,总有人说他是对的。“护短”的底层逻辑是视而不见,即使犯错了也当做没有看见,假装没有错而避重就轻或者把错误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不好的。
孩子自主性的发展非常重要,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孩子能自己做,我们就不应该干预过多,正如一个老师的教学设计,如果他预见到学生已经知道了这部分知识,那么课堂上就不应该再花费太多时间去讲。我们说60分的妈妈是最好的,因为她懂得留白,给孩子自主时间让他去尝试,去试错。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成功势必经历很多次失败。什么事情都要去替孩子做,就好像对孩子说“你是白痴,我不信任你能够做好”,如果一件极其简单的事都要替孩子做,还指望孩子自己做什么呢?有人会说“我现在替他做的多,等到了一定年纪,他自然就会做了”,而大多数情况却事与愿违。因为管的太多,甚至事无巨细,等到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时候便会无从下手,什么都做不了不会做,双方都表示很无奈。因为之前没有给他试错的机会。
吃饭的时候,孩子用勺把汤洒在衣服上了,洒了就洒了,焦虑什么呢?因为怕把衣服弄脏,就不让孩子在沙坑里玩,就算把整件衣服弄脏了又怎么样呢?家洗一洗,照样能穿。因为怕孩子感冒,就不让他去雪地里探索,不让他接触自然,久而久之孩子便错失感知自然的黄金期。
隔代教养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调?要看能否和父母形成教育合力,如果能够达成教育理念的一致,便能够对孩子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如果不能够达成一致,双方过分内耗,将使孩子感到拉扯感,规则意识错乱,从而产生不好的影响。
曾听过一位老师说“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一个真正想学习的人有一生的时间,低质量的陪伴和教养会让孩子错失很多成长以及自我修炼、完善的机会,所以在这里我想对自己和其他年轻的父母说:多点时间陪伴孩子吧,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我们才是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