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专栏《老浦识字》中,有一期讲的是“怒” 字。
上边一个“女”,表示女人;一个“又”,表示手,合起来是“奴”字。在古代,女人经常被抢,沦为奴隶。下边一个“心”,表示一种心理状态。
原来“怒”是一种男人看到自己女人被抢引起的强烈心理反应,所谓,冲关一怒为红颜。想一想面对这种场景,谁忍得了。
所以,从“怒”字的原始含义可以证明,作为一种情绪,它带来的心理波动之大,以至于很难靠主观意识去控制并压制。
脾气不好的人可以释然了,不是你们太弱,只怪对手太强。
情绪管理
别人的故事也好,自己的经历也好,有太多的案例证明,在“怒”加持下的行为,结果往往都是灾难性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近几年“情绪管理”很受追捧,大家都在试图通过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怒”的管理。
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喜欢打篮球,属于拼命三郎型,极其热衷高强度对抗,脾气特别大,经常责怪队友,打斗气球。而且在整个学生生涯,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最多只算是较真,相反还乐在其中。
后来参加工作,同学和同事之间偶尔也会约球,慢慢觉得这种状态不太合适。
第一,容易受伤
第二,都是朋友,伤和气。
最后,也是最可怕的一点,情绪发泄容易,收敛难,一旦让“怒”处于失控状态,面对打球以外的场景,它会让你变得同样强势和不理智,对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记得当时还把QQ签名改成---“学会控制情绪”,就是为了自我提醒时刻警惕“怒”这只“大老虎”。
前摄行为
不过,控制情绪,并不是当你遇到压力时,不停的去暗示自己,要冷静,要冷静,其结果是一定冷静不下来。因为仅仅做到识别情绪远远不够。
真正的情绪管理是努力形成面对压力的前摄行为,即,在你面对的场景尚未发生之前,已经定好了行动的准则。
说回到我是如何克服球场上的烂脾气。主要是结合当下的现状,重新思考打球这件事情:
有工作要奋斗、有家庭要照顾,都是比打球重要得多的事情。
虽然30出头,年纪不算太大,可真要受伤,一定比不了学生时代恢复的速度和效果,还要连累家人照顾。
说白了,打球的目的就是朋友之间的互动方式,顺便再出身汗,比赛的胜负完全不重要。
一旦从事情本质出发彻底想清楚,相当于制定好了前摄行为,在打球的过程中就不会拼的特别凶,动作也会刻意收敛,和别人发生冲突或者受伤,就成了低概率事件。
现在每次打球,心态特别平和,玩的也很尽兴。好处是,一旦开始享受一种状态,它就会自我巩固,自我加强,让你的情绪变得越发稳定。
小结
当然,不存在通用的前摄行为去适合每一个人,要去找到最能影响到你行为的因子,通常也是你当下最看重的事物,比如家庭、子女、工作等。
同时,你所设计的前摄行为不可能从一开始就特别管用,跟汽车出厂之前一样,需要不断的在真实场景中去修正和调试,甚至从头设计,最终形成一套搞定情绪问题的有效策略,真正将你的“怒”管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