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顾
起床:08:30解决了TG机器人问题,非常开心,10点左右叫搭电救援,然后整理收货,费了些时间,11点回房间连接kindle修改长名称,但还是无法显示,如果拷贝总是出现问题,必须得在亚马逊关闭服务之前,注册一个其他区域的账户,前提是先把现有的书看完。目前设备和云端的书是91本,2023年6月30日停止购买电子书,2024年6月30日停止下载,在此之前将所有的电子书及个人文档都下载至设备,可继续阅读。2024年6月30日之前,可以继续使用Send to Kindle功能。
上午算断食,打卡英语听力、整理读书笔记至13:40。休息一小时解决午餐,看阳和平的视频,有收获,也能做到吃完就停下来。15:00开始整理手写笔记。
就寝:一点左右,睡新枕头,感觉很舒服。
天气:终于晴了。
心情:不错
纪念日:阅读打卡1本。
学习·信息·阅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完成100%
你深陷不幸对他们来说毫无帮助,你的痛苦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你把这个心结装在心里也不能减轻他们的痛苦。
如果你不能享受你生活中的美好,那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从中受益,你自己。
痛苦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种逃避,躲在痛苦砌成的屏障里可以很安全,不需要面对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有任何互动。
好的心理治疗,就是有这种魔力,让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治疗,其核心原则就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意味着治疗师一定要喜欢来访者,只是说治疗师应当保持热忱,不带偏见,最重要的是要真心相信来访者在一个充满鼓励和接纳的环境中有能力获得成长。即使来访者所做的选择与治疗师的意见相左,他们的决定权也必须受到重视和尊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感觉。
有些话是出于好心,是想要给人安慰,但同时这些话也是一种防御措施,保护说话的人,不让别人的悲惨处境触发自己不安的情绪。
我为你感到难过。
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
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帮不上,但还是很关心你。
不是正处于危急的时刻,或是不受任何既定期望的限制,这时的心理治疗是最具启发性的,当我们给思绪空间,让它们自由游走,就会把我们带到最意想不到的有趣的地方。
出现“假性康复”的现象,通常是由于来访者无法承受直面困扰所带来的不安情绪,便突然转而认为自己已经摆脱困扰了。
一个人要是很难对别人说“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认同,觉得如果说了“不”字,别人就不会再爱自己了。也有一种可能性,说“不”的时候,其实是在撇清事情和自己的关系——以说“不”作为一种搪塞,反过来避免做出承诺。
而如果一个人很难对别人说“好”——无论是一段亲密关系、一个工作机会,或是一个心理疗程,这都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任。他们会想自己如果搞砸了或许会更糟糕,那是不是留在原地更安全?
愧疚这个东西,别人往你手里塞你就接啊?(醍醐灌顶!)
治疗师指示来访者不要去做他们本身就无法做到的行为,这种策略被称为“悖论干预”。该方法牵涉伦理考量,需要治疗师经过严格的培训。(似乎在李松蔚的干预中见到过案例。)
隐私是每个人在一段健康的感情中都会需要的心理空间,而秘密则源自羞愧,常常会腐蚀一段关系。秘密是心灵毒药。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
受伤是亲密关系的附属条款。(你会伤到他人,他人也会伤到你。健康的关系总是包含“决裂和修复”的循环。)
如果童年遇到的感情裂痕没有得到爱的修补,那你日后就需要通过一些磨练才能宽容地面对情感裂痕,让自己不再相信每一次破裂都预示着一段关系结束。
许多亲密关系的崩塌,仅仅就是因为其中的一方害怕被抛弃,反而竭尽全力将对方推开。
一个来访者有所进步却忘了在治疗中聊过什么,要比记得治疗的谈话却仍旧保持不变要可喜可贺得多。只可惜大多数来访者经常都会选择后者。
有多少人不去尝试他们生命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就是害怕如果离达成目标只差一点,会比一开始就不去尝试更令人痛苦。
我们一生中跟自己交谈的次数比跟其他任何人都多,但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也不都是友善、真实和有帮助的,有时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
你得先放手去做,然后才能有所领悟。有时,必须放胆一试,从行动中去体验,意义才会最终显现。
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
我意识到,其实我还有大把的时间。
书中提到的影视剧《黑道家族》《欢乐一家亲》《辛普森一家》《发展受阻》。
觉察·思考
《自卑与超越》英文版:早期记忆是我们最重要的标记,你选择记住什么,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你赋予生活的意义。
但让我回想三岁之前最初的记忆,我确实无法分辨哪个是最早的记忆,经常想起的记忆主题是很明确,很多零碎的画面,但多数是三岁之后,比如和街坊邻居玩耍运动,在树林里和小姐妹玩扮家家,不好的关于贫穷、羞耻和欺辱的记忆也常常造访。但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和早期童年回忆应是不同的吧。到底哪个是我印象最深的记忆或最早的记忆呢?有些记忆都是后来别人和我说 ,比如三岁去河南信阳玩耍,妈妈和姐姐重复了很多我小时候爱吃的故事,但我自己是连零星画面都没有。
仔细回想,倒是有一件事stand out in my early childhood. 那应该是我上幼儿园或者顶多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罢,大家都夸我学习好,在班上得到了小红花,在外婆家,所有的表哥表姐们,交待我去找外婆说,我想吃米花糖和大西瓜。我记得自己非常听话,外婆果然也如他们所料,我是学习最好的小孩,我提的要求就会得到满足,只不过这要求是我代别人提出的,即使我最终也有享受到,但发起人却不是我。这是否意味着我很介意别人以我达成目标呢?所以我习惯于隐藏在人群中,即使我有突出的才能,也不会主动分辨和争取自己想要的,而是听从群体和年长的人。我记得味道很好,但我不记得我自己是否有很强烈的渴望想要吃。或许更深一层,是否意味着你必须学习优秀,你才能有被关注的价值,即使被关注也是被利用?并且这关注还是来自你的亲人。
或许是我过度解读。但我想此刻我写下这些文字,就意味着它们在我的生活里承载着某些意义,让我有理由和勇气选择远离家乡和亲戚,走出原生家庭的束缚。然而,这些被赋予的意义,同时也会对社会交往和相处模式造成影响。我确实很介意被任何人利用却又被忽视。虽然康德告诉我们,人不是工具,是目的。但他并没有说我们不会或不能充当工具,在现代社会或者说在一个合作的社会中,互为工具互相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需要交换。我在意的是,这其中的公平和真诚。
若初期记忆全是发生在家庭中,有可能成年后仍然与家庭紧密绑定,有可能并未完全适应社会生活。(准。我真的不适应且有些抗拒适应社会,很多年。也就是近来有所察觉。)
人际·家人·朋友
新加入一个认知疗法读书群。又开始和别人一起看书啦。开心。
拖延戒断行动
1.完整阅读1本书
2.笔记初稿完成
3.拖地(局部)
思考·未来
本来还在思考,开新书先看哪一本,是不是先把前面欠的看完。结果发现,新加入读书会要在周五前看完《认知疗法》前六章,不知道难不难啃。可以搭配小说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