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笔法因应的现实需求
用毛笔蘸墨进行文字的书写这桩事,古人从一开始尝试,就很自然地期望找到一种最有助于提高书写效能的方法,对于这个方式的探求,在大约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是如何进行并最终得到解决的呢?在此,有必要大致回顾一下,毛笔在早期应用的过程情形,参考甲骨文研究的结果,从刀刻痕迹的边缘留有软笔工具的印迹,可以知道,当时已经出现采用毛笔在龟甲等硬物表面进行书写,然后再进行镌刻的情况(不代表全部如此),及至战国时期毛笔书写竹简木牍的产生,这长约一千年多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青铜铭文、石鼓文、篆书、隶书等书体的演变,而表现手法除了将文字镌刻在泥面(青铜器的陶范)、石碑、竹木等硬材的表面,也不排除已经有人利用毛笔,将文字单独书写在麻布、丝织品等软材上(竹简出现之前),只是因质地、保存、成本等因素的现实局限终未成为主流。回顾整个历程,毛笔在文字表现上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竹简以后才真正树立起来,而古代笔法的雏形,从有关史料记载及保存下来的书法作品来推断,应不晚于战国中晚期出现,到了秦汉年间,随着汉字的各种书体都已完毕问世,古笔法在此期间便被真正的确立下来(这期间的“书丹”,先书写后镌刻,还延续着前朝风气),李斯、崔瑗、张芝、蔡邕、钟繇、索靖等大批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作品均堪为后世楷模,无疑是古笔法得到精妙运用的实证,晋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足证早在秦汉之前,人们已经对运用正确的笔法有了清楚的认识和追求,并且其中一些人已经摸索出来了。
在从甲骨文历经青铜铭文、陶文、石鼓文,再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这个系统的形变过程中,文字的表现手法,从镌刻转化变为主要依赖毛笔书写,如何利用相应的工具以及材质软硬等物理特性,找到恰当合理的技巧,来发挥文字表现上的最大效能,符合审美要求,大致须因应以下几个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