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开教练组会。经历了很有收获的教练个案和现场讨论。
回来之后在朋友圈发信息说,今日组会有感于一位教练同学的金句:“好奇心背后是安全感”。我对这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好奇心”是一个对被教练者和教练来说都值得一直探索的主题。我们常说,为什么我们在平日对话的时候非常想给建议,想告诉对方“根据我过往的经历,你应该这样这样做...”,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对对方欠缺好奇心。欠缺好奇心会导致——
1. 你“不懂”他/她。只看到表面上的行为,没有兴趣去了解背后的原因。你给的建议是你觉得“好的建议”,或者也可能是他/她乍听之下还不错的建议,但是落实的意愿度很小。
2. 对方懒得跟你沟通。觉得你在评判他/她。
3. 你自己也对谈话丧失兴致。觉得在对牛弹琴,能量在“无效”的对话中流失,为了说而说,因为朋友相聚,所以总得说点什么!
这里的好奇心不是八卦欲。区分「好奇」和「八卦」的分水岭在于:你是出于关心对方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当你提问探究的时候,其实可以反思自己的出发点。
那为什么有些人很有好奇心,有些人却没有呢?在做教练的时候,一些教练在个案探讨时会分享:嗯....我确实对这个主题没有什么“感觉”。也有教练会问:好奇心是不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探东探西,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关注自己,不在乎外界。
你怎么认为呢?
我很认同安全感带来好奇心。对自己有足够的肯定,对自己现状的接纳,对自身环境的了解,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动力去往外探知。包括探知这个世界,和探知形形色色的「旁人」。我们不想深究他人的“内在”,往往是我们还没有处理好自己。所以教练们在coaching session里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自己,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礼物。有些教练很擅长(其实自己也是有高意愿度)去接一些方向的个案或者团体,却对另外一些方向兴趣不大(甚至内在有点抗拒),也许是他们/她们自己也在这些方向的安全感探索之路上摸索。
“自己眼中的他人是部分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是部分的他人。”
其实从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如此的场景:有安全感的孩子好奇心更为旺盛。我们已然不是孩童,可以去创造、去喂养安全感。去从教练、组员中得到滋养。这个过程中,看见「好奇心之花」慢慢作为一个礼物盛开起来。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彼此理解和探索,是相当美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