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认可不是流于表面的结果,而是应该认可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由动机反应出来的品质、人格。正确的表达认可,能提高孩子的价值感,当他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真正有价值,他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周围人的生活状况,他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就会很高。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性也会越高。
这个正确的认可,一次两次是没有多么明显的效果的,要持续不断的塑造,才能看到成效。而这个成效一旦形成,就能保持很久。
举例:刘一航小时候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家里还有一个堂哥一个堂姐,他最小,奶奶就有些溺爱,好吃的好玩的多是留给他。读幼儿园大班时我们把他接到身边,就发现这孩子不懂的分享,还有点霸道。难得有一次他把喜欢的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了,我和他爸都很开心,无意中夸赞了很多次,还打电话给奶奶和外婆说刘一航的变化,懂得分享了,和小朋友们处的很好等。越夸奖他这方面的表现就越出色,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和闺蜜出去玩,他就已经会帮我们拉车门拉椅子了,朋友直夸他是个小暖男。
读初二时,他班主任打电话想让我做家长会的会长,我很惊讶,以前的家长会会长都是班里前三名的家长或者班长的妈妈担任的,刘一航最好的成绩也不过才班里第五名,这次老师怎么想到我了呢?原来是他班主任认为刘一航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很积极,懂得团结同学,老师交代他的一些事也是又勤快又负责,觉得我这个妈妈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性格,比较适合。虽然多一个名头就多一份责任,但这是儿子给我带来的荣誉,就算这工作容易出力不讨好那也不能推辞啊。
等他放学回来我把老师的话跟他复述了一遍,又表达了我骄傲和喜悦的心情,他很得瑟的对我说:“妈妈,这算什么,我以后能让你比现在更骄傲”。现在初三了,前不久我因为他成绩下降的事去学校找他班主任了解情况,他班主任还一直帮刘一航讲好话,说假期过后的成绩浮动是正常现象,刘一航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依然很好很积极,让我不用太过焦虑。
学习了《陪孩子终身成长》才想到是当初无意识的表达认可,塑造了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自律,可惜明白的略晚,没有塑造好他在学习方面的自律。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吧,即使来不及也好过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