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接触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听了一遍,觉得有意思。后来借阅德平这本书,看书过程中,又在樊登读书听了一遍。《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悟,以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每一次读心理学的书籍,都不由得让人思考,我觉得这是好事。
作者指出,人生面临的所有困难或问题,都源自于在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第一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除此别无选择。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善待地球。第二制约: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与周围其他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成员。一个人无法单独达成目标,这是由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所决定的,一个人如果独自孤单地生活,自己面对一切,最终只会走向死亡。第三制约是: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人一生中谁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不管男女。
由此三种约束出发,又引申出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自然资源有限,那么我们到底怎么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第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个体心理学发现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三类:职业、交际和两性问题。每个人对生活意义作出各自理解时,都精准地揭示出人们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应。而自卑情结的产生,往往因为解读出了问题。
个体心理学认为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因经历经历本身所带来的冲击而受伤,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受到创伤”,这类创伤最容易出现在童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身体的缺陷,这类孩子很容易经受苦楚和陷入对自身缺陷的过度关注中。第二种情况是被溺爱,这令他们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金科玉律,当他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其他人不再优先照顾他们的感受时,巨大的失落感会让他觉得遭到了全世界的背叛。第三种情况,被冷落,这样的儿童无从得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总是高估困难的程度,同时低估自己获得他人帮助与善意的能力。我自己都是一个很自卑的人,现在回过头来看,我是第一种情况,小时候口吃,在学校被同学嘲笑,本就不爱说话,这样一来就更沉默了,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大学就更严重了,去郑州上大学口吃加上方言,自卑最严重。毕业以后,我再考虑,该怎么办?那时候想的是,如果我能自如的和别人交流就好,抱着这个锻炼自己的目的去做的销售。从不敢开口讲话到慢慢适应销售,到现在带分公司常常讲话。我的体验是,去面对真实的问题,用心地去做到,自卑慢慢就能转化为自信。
正如作者在书中的总结,人的性格形成和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以及爱情婚姻都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正是生活的不确定性引起了我们人类的兴趣,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一清二楚了,我们想知道的事都已经知道,那么我们探索和发现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科学也就走上了终点,我们的生活好像成了一段耳熟能详的故事。曾被我们追求的艺术和宗教,也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不过还好,生活并非这么容易就被耗尽。人类在不断地奋斗,我们也总能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积极合作为社会做贡献。
在生活里,每个人几乎都有机会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里总有出场的机会。自卑感本是个人趋向优越的原动力,却常常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同解读而给生活带来麻烦和桎梏。我们超越自卑的原则:第一,寻找真正的生命意义。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它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于他人有益,就真的很难再自卑下去;第二,学会合作。学会与人恰当合作,多去和别人去联结,从而将自己拖出自卑的丛林。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头无法前行的,是自己画地为牢。抬头看看敞亮的天空,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你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