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成语“盘根错节”的专利发明人;
他只用几句话就挽救了行将危亡的凉州;
他屡次凭借奇谋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屡屡以权诈诡道建立不世功勋,却因天性忠直而九次遭黜……
他就是东汉尚书令虞诩,一个被后人严重低估了的盖世奇才。
引子:东汉有个郡县看守所所长叫虞经,心眼儿好,每次上报死刑犯名单时,都会难过得流泪。经他手打发的犯人,不敢说一个冤枉的也没有,但60年的治狱生涯,让他赢得了“活菩萨”的美名。他也为此很是自许,觉得积了不少阴德,子孙们也该有一个能做到“九卿”这样的高官吧?于是给他的孙子取了个字,叫“升卿”,这就跟“旺财”“富贵”一样,都是个美好的念想。不同的是,别人求财求福,虞经求官。
这个被寄以厚望的孙子,就是本文的猪脚虞诩,他最后做了尚书令,相当于宰相,超额完成他爷爷下达的指标。事实证明积阴德这种事,虽然未必靠得住,但作为一种家风传承下去,对于子孙的成长还是很有好处的。
01
青葱少年拱翻当朝大伽
虞诩这孩子命硬,早早就没了爹娘,由祖母一手带大,祖孙俩感情挺深。汉代的地方官会定期推荐辖区内孝顺、有学问的人出来做官,名为“举孝廉”。县令一看虞诩这孩子不错,就给“举”上去了,以前一般选的多是“孝子”,打从虞诩这儿起,出了个新名词,叫“顺孙”。
“顺孙”虞诩一直等到祖母以九十高龄谢世,然后才出来在太尉李修府里做了个不起眼的郎中(官名,到宋代以后,因为官职烂了街,才把医生也唤作郎中)。但没过多久,这个青葱少年就凭借天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手腕,结结实实地露了回脸,拱翻了当朝实力大伽。
东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边的羌人和北边的胡人一起叛乱,凉州(甘肃一带)、并州(山西一带)同时告急。当时安帝年幼,当家的是邓太后,具体办事的是国舅爷大将军邓骘。
邓国舅觉得钱少事多,想放弃凉州,专一打理并州。毕竟是要舍弃西北一大坨地盘,为说服朝臣,并摆脱“败家子”的骂名,他采取了比喻手法,说道:
现在好比有两件破衣服,如果剪掉一件,用它的布补另一件,还保全一件,否则两件全毁。
参加讨论的三公九卿一致认为国舅的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其中也包括虞诩的东家李修。
虞诩听说后,大不以为然,他给李修打了另一个比喻:一块烂疮如果不彻底根治,必然会越烂越大,危及生命。放弃凉州必然使关中震动,敌对势力得寸进尺,很快就会打到京城。
接着,他用一句俗语彻底改变了李修的想法——俗话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西北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悍勇好斗,如果这些人被敌人所用,卷土东来,只怕咱们都得下海喂王八。
李修顿时对着小郎中顶礼膜拜:我没想到这一层啊!可是国家财力有限,凉州路又远,那些地方长官都很牛X,怎么才能控制住他们呢?
虞诩摆摆手:So easy!把他们的小崽子都弄到京城来,随便封个官儿,名为提拔,实为人质,这些老东西还能飞上天?
这么大一项国策,居然一切都按小虞的设计进行,居然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所以说大局观和权术这些东西是天生的,跟年龄没一毛钱关系,跟从政时间长短关系也不大。刘邦从小就会使诈耍赖,项羽至死也不懂得变通。
凉州保住了,并州也保住了,国家的面子里子都找回来了,但邓国舅的面子却碎成了渣渣。虞诩,你丫很得瑟是吗?那就去朝歌当县长去吧!
2
玩的就是心跳
朝歌,就是今天河南省淇县,也是商朝最后一个都城。
只所以把虞诩派到朝歌,是因为那里刚出了件大事,数千“匪类”杀了县长“闹革命”,折腾了好几年,没人敢去当县长。明摆着,国舅爷这是要借刀杀人。
虞诩的朋友听到这个任命,纷纷来向他诀别:兄弟啥也不说了,喝了这杯酒,明年这时候哥再给你烧纸钱……
虞诩却哈哈大笑:“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太容易的事,哪里显得出本领?沧海横流,方显小爷手段!爱好文学的同学请注意,成语“盘根错节”就出自这里。
豪言壮语如果没有行动佐证,人生信誉将彻底破产;但虞诩的一番作为,很快就证明他并不是吹牛,更不是作死。
上任头件事,虞县长宣布重金招工。招工告示中心思想很简明,就八个字:良民免谈,混子请进。工资由高到低分三等:抢劫行凶的为第一等,伤人偷盗的为第二等,游手好闲的为第三等。
几天工夫,全县的人渣来了上百人。县长出面摆开宴席,请他们大吃大喝一顿,当场宣布赦免他们以前的罪行。
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在人渣们感动得眼泪哗哗的时候,县长吃饱喝足,开出条件——你们的工作很轻松,就是分批打入匪徒内部,引诱他们按我设定的时间和地点出来打劫,谁敢玩花招宰谁全家。然后……一批批的土匪就没有然后了。
看到这里,你明白《智取威虎山》中为什么一定是杨子荣打入土匪窝了吧?因为他一身匪气,吃喝嫖赌抽全都门清儿。如果派出的内线全是道德模范、四有青年,全军覆灭的就不是土匪了。
根除残匪,虞县长想出了更毒的一招。他秘密挑选一些裁缝专门到土匪根据地旁边做生意,只要土匪来做衣服,就在上面缝上红色线头做标记。这样一来,化整为零混入民间的土匪等于被贴上了商标,只要在集市上露头,一抓一个准。
这样一来,信息完全不对称,土匪的好日子到头了。剩下的土匪心理上彻底崩溃,以为新县长有神仙相助。惹不起躲得起,土匪们被逼得背井离乡另寻出路,离朝歌能有多远就走多远。
一年之后,虞诩不仅活得有滋有味,朝歌也由原先的土匪窝变成了和谐小康的样板县。京都洛阳里的邓国舅虽然有点小失落,但也由衷地折服,对虞诩竖起了大拇指。
3
诡诈是一门艺术,大师教你怎么做
不久,羌人入侵武都郡,边防告急。当时朝歌县长的光辉事迹正在朝野疯传,邓太后觉得虞诩是个人才,便升他做武都太守,带三千步兵去增援。
但此时一万多羌人骑兵已经截断了武都郡与内地的道路,要想当这个太守,虞诩必须首先想办法混进武都城才行。
硬闯走不动,绕道过不去。但这些难不倒诡诈大师虞诩。他让人放出风去——人太少,不走了,等援兵来了再说。羌人傻实在,信以为真,就四散开来,先牧马打猎,攒足力气等着收拾汉朝的援兵。
虞诩抓住机会,带着他那三千步兵一夜强行军百余里冲过险要地段。然后传令厨师做饭时,逐日增多灶台。羌人每天跟送行一样尾随在后,却始终不敢攻击,汉军终于顺利地抵达武都。
手下不解,问:兵法上讲究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为的是保持体力随时战斗;孙膑破庞涓是“增兵减灶”,是“能而示之不能”,您怎么不按常规出牌?
大师耐心地传授玄机——敌人是骑兵,我们是步兵,走慢了随时会被追上;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每天增灶会让敌人以为援军正在汇集,不敢轻举妄动。孙膑示弱,我们示强,是因为形势不同,对手不同。
这一手,后世玩的最漂亮的人叫诸葛亮,他唱的一出“空城计”,深得“大忽悠”真传。
羌人回过味儿来,发现被忽悠了,倚仗人多,恼怒地开始围攻武都。他们惊喜地发现,汉军的弓箭软弱无力,准头又差,几乎构不成人身伤害,于是便不准备防护用具,想靠集团冲锋一鼓作气杀进城去。
不料,这回“大忽悠”是故意卖个破绽,等羌人一窝蜂地冲上来时,他下令汉军全部换上强弓硬弩,而且每二十张弓对准一个人,务求必中。
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羌人前排的精锐士兵被射成了刺猬,没死的掉头逃窜,将后排的士兵冲得乱作一团。虞诩带人乘机开门冲杀,大败敌军。
第二天,忽悠仍在进行。虞诩让部分士兵换上不同旗号,从东门出,从北门进,一几连天搞武装游行。羌人以为这次汉朝援兵真的来了,连夜撤退,却被虞诩抢在河边渡口打了个埋伏,这次符合兵法,是标准的“半渡而击”。羌人这一下损失极其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一千八百年后,北洋将领徐树铮仅以两团之众深入漠北,驱逐苏俄势力收复蒙古。当时情况危险,他就曾学习虞诩好榜样,在乌兰巴托城郊搞武装游行,震慑住了苏蒙高层。
04
在朝忠直,九次遭贬黜
兵者,诡道也。勘乱治军,虞诩以诡诈为术,极尽忽悠之能事。但立朝从政时,他展示给后人的形象却是铮铮铁骨,刚正不弯。
汉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虞诩就任司隶校尉。这是个专门负责察奸摘恶的职位,在这个位置上,他的表现与前面相比,简直是换了个人。
刚到任几个月,他就检举揭发了一大批不法官员,其中还有几个重量级的“中常侍”。“中常侍”是皇帝身边的亲近太监,在东汉时代实权相当大,读过《三国》的人都不陌生。就连当时的“三公”也坐不住了,弹劾虞诩执法严酷,是“官吏之祸”。
虞诩针锋相对,给皇帝上表说,我检举的没一个冤枉的,三公以枉法为宽容,反而诬陷我。我大不了像史鱼一样来个“尸谏”,也决不退让。
中常侍张防深受皇帝宠信,虞诩几次上书推举他,书信都杳如黄鹤。虞诩急眼了,把自己绑了走到迁尉府说,我不能跟张防这样的人同在一片蓝天下,要么杀我,要么杀他。
汉顺帝也急眼了,在张防怂恿下表态,那就杀你吧。也是虞诩命不该绝,另外几个中常侍孙程、张贤与张防平时有点小矛盾,同时也知道虞诩冤枉,就跑到皇帝耳朵边鸣不平,结果竟然将张防流放边地。
但虞诩这么个搞法,让官场鸡犬不宁,他得罪的重臣贵戚太多了,攻击他的状子每天都在皇帝眼前飘雪一般飞舞。据不完全统计,他曾九次遭到贬斥,三次受到惩处,但直到老死,他刚正不屈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
汉顺帝永和初年,虞诩升任尚书令,实现了他爷爷“升卿”的愿望。但同时,他的精彩人生也划上了句号。
一个人,能把诡诈和忠直如此完美地融合于一身,而毫无人格分裂的迹象,真的很难得。虞大师,请收下我的膝盖与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