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一书的作者是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本书所说的阅读就是指读书,纸质书和电子书都可以。而我们平时的新闻浏览、杂志翻阅,只能算是喜欢阅读,但喜欢阅读并不等于就能拥有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是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出来的对事物的理解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一种思维能力。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正是有了思维能力,才决定了人与其他物种的不同,因而思维是人的本质。阅读既然是思维能力,也就是一种与人的本质有关的重要能力。
书中对大量阅读给了一个概念,就是至少阅读一百本文学名作,经过这样一个训练,阅读会成为一种习惯,你也就具备了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此后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加,阅读能力还会随之提高。书中介绍了阅读的两大功能,一是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格,二是提升我们的交际能力,并且提供了如何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
1.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个性,指的是每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它包括了人的信念、动机、需求等等,也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现实选择。如果人格不健全,就会对身边的人或事产生负面影响。
阅读对人格的形成主要通过三步来实现。首先,人格的形成不仅靠自己,还要靠“人际关系网”,阅读是打造这张网的有效途径。阅读会提供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网”要加上双引号,因为它是虚拟的。通过阅读不同的著作,我们就如同在与各位作者面对面交流,他们带来不同的故事或者思想,因而成为我们虚拟的老师和朋友。这就是阅读带来的人际关系网,它让我们不会与社会脱节,不会把自己隔绝起来。通过这张网,我们的眼界会变宽。
第二步,是唤醒内心的“暗默性认知”,也就是说把现实体验与阅读感受结合起来。“暗默性认知”指的是对一些事情,你可能在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身体和潜意识却有所认知,不知不觉地做出了某些反应。这种认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阅读可以唤醒暗默性认知。我们读书时可能经常会发现,原来书里说的感觉,我也曾经有过。当你发现别人和自己有一样的体验,就会对自己形成肯定,而获得认可是人生存的力量源泉,它能使我们确信,自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这种信念是形成人格的基础。
第三步,即通过建立阅读系谱,培养“三思而后行”的能力。阅读系谱有点像血缘关系,比如巴金、夏目漱石这些作家,都写有三部曲,主题的连贯性就是它们的血缘关系。又比如同一个流派的作家,风格也可以成为它们的血缘关系。通过阅读有一定关联的著作,对某一个领域产生了解,或者说形成了一定的观念,就可以说建立了一个阅读系谱。我们阅读得越多,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考虑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下结论也就不那么武断,这就是三思而后行。
掌握三思而后行这种技能,是通过阅读塑造人格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的信息与自我之间发生摩擦,相互说服,相互融合,最终使你变得更有包容性。一旦这个过程进行完毕,一个健全的人格就会被塑造出来,转换为正能量,促使我们继续前行。
2.阅读能提升我们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关键是语言沟通。语言沟通的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抓住别人说话的要点,加以理解之后,再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对话。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进行这方面的锻炼。这涉及到三种能力需要掌握:归纳、替换和分离。
首先,抓住话语中的主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归纳。斋藤孝推荐了一种“三色笔记法”来练习归纳,阅读时,用一支有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圆珠笔划重点。当你认为读到了最重要的内容时,就用红笔画下来,相对重要的内容用蓝色画线,不那么重要但是也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可以画绿线。
其次是语言替换。在抓住别人说的重点后,我们还要进行理解并重新组织语言,把别人的说法替换为更加容易理解的词语,这就能让对方明白,你理解了他所说的内容。这就象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斋藤孝称之为语言替换,是沟通中的高级能力。它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来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够实现。
第三种能力是要学会适度的分离。这里的分离,指的不是疏远,也不是隔绝,而是找到一种媒介来进行表达。写作就是最好的分离方式,虽然比起面对面的谈话,写作在人与人之间增加了文字这种媒介,形成了某种距离感,但比起口语,写作更客观理性,能用文字进行更准确的表达,传递出来的意思也更丰富,使人们在退一步的同时,减少了主观性,增加了一些客观视角,更清楚地看待事物,反而更有利于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通过练习写作,可以增强沟通能力。掌握写作技能的前提仍然是阅读,伴随阅读,再采用斋藤孝推荐的一种“三色写作法”,就可以进行写作训练。
3.训练阅读的具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具体步骤,来循序渐进地训练阅读能力。
第一个步骤是听人读书。听书时,人会跟随语言去想象气味、声音、画面,想象力能被充分激发。作品的语言越细腻,人的感官越能够得到磨练,越能有印象深刻的感受,求知欲也会随之迸发出来。这一步更适合孩子,成年人可以跳过去。
第二个步骤是朗读。它对人产生的影响会更直接。人在读书时,如果朗读,大脑的活动区域比默读时的区域更多。朗读能增加注意力,那些在默读时可能被忽视掉的字句,一个也没法漏掉。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声调、语速,又会影响到我们对文字本身的理解,所以朗读还能使我们更容易理解文字中那些隐晦的含义。
第三个步骤就是记笔记。前面提到的“三色笔记法”以及它的作用,说到底,画线是一个锻炼判断力的过程。而寻找重点这一行为,会使我们在阅读中始终保持紧张感,集中注意力去理解书中的含义。而当我们再次翻阅之前读过的书时,只看画线部分就能快速温习重点,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
最后一个步骤,叫做变换阅读速度,就是根据每本书的深浅程度,来决定该用多快的速度来读。这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作为基础,尤其是在读过一些厚书或难读的书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可以轻易地掌握阅读的快慢程度。训练这个技能的目的,是要学会同时阅读几本节奏不同的书,在多个内容之间来回切换,这种并读的方式会让我们的脑容量越来越大,使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经过这些阅读技巧的训练,如果你能达到一种状态,就可以说自己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种状态被斋藤孝称为“伴随紧张的愉悦”,是阅读时最理想的状态。伴随紧张的愉悦,会让我们在锤炼自我的境界中,感受到阅读的力量。
晨星写于2021年4月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