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地处浙江省西南,钱塘江南源,北与江山城区毗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清湖具有36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于唐代建乡,民国20年(1931年)设镇。镇区(清湖码头)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6814人,姓氏100多个。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仙霞诸岭之水,至清湖渡,始通舟楫,北流经城下。”
旧时,清湖码头是钱塘江源头中小型船只能够常年到达的最上游之处。清湖河床水域最宽处达200米,平均水宽在150米左右。河宽水深,流缓波平,极利于众多船只航行、停泊。清湖水域,常年可通航14舱至8舱(约10吨)木帆船。
作为钱塘江水路与仙霞岭陆路的转接点,清湖码头较早发展成为一个大型集镇。从钱塘江逆流而上的船只,运载着江南各地出产或转运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驶入江山港,在清湖码头卸下,转成陆路,连同江山本地物产,由挑夫肩挑,沿仙霞古道,南越仙霞岭,挑运到福建浦城,在那里下南浦溪,入闽江水系。而从福建各地经闽江运抵浦城码头的物资,连同浦城本地物产,也由挑夫肩挑,北越仙霞岭,挑运到清湖码头,再沿江而下,抵达钱塘江中、下游各地,甚至入京杭大运河运往更远的地方。
清顺治五年(1648),闽浙总督驻衢州,将自衢入闽、原皆由常山至玉山一路,由官方正式下文改取道江山经清湖,越仙霞岭至浦城而入闽。顺治十二年(1655),又将原设在常山的广济渡水马驿,迁至江山县城南十五里之清湖。
自此,清湖成为浙闽交通要冲。浙人入闽,在此舍舟而陆;闽人入浙,在此舍陆而舟。清湖镇,顿时成为士宦客商转旅之处、商品货物集散之所。
至清中叶,清湖已成为“十里城南路,舟车此地纷”的繁华集镇。晚清至民国初年,清湖发展至鼎盛,“商务为全县中心,繁盛胜于县城,江西玉山、广丰两县,旧皆在此办货。”其时,这个镇上有装卸埠头17个、转塘行13家,有船300余艘、竹筏100多只,有轿行3家、轿33杠。三个较大型的码头,其一是位于镇集西侧的盐码头,专用于卸盐;其二是镇集东侧、浮桥南端的码头,用于装卸百货;其三是浮桥北端的码头,用于装卸竹木柴炭。其余十几个码头,都分布在清溪西南岸,自最西面的落虎埂上码头,到最东边的“半爿月亮”码头,长度超过2里地。
清末民初,清湖集镇街上,有钱庄银号15家,米蛋行22家,油腊行7家,炭木山货行10家,茶店23家,还有各种商业、服务业店铺100余家。概括起来,清湖有著名的“七墟八行九坊十匠百店”。“一时间,长约2里的清湖老街,店铺林立,行人如潮,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自明清至民国,在清湖经商的商人,已形成绍兴帮、江西帮、徽州帮、福建帮和海宁帮等五大帮,各自占据着地盘,经营着各自的特色商品。如绍兴帮,以销运“官盐”为主;江西帮主要经营棉布、绸缎生意;而福建帮以卖山货为业;徽州帮则侧重开设南货店。
由于清湖码头的兴盛,又衍生出两大特殊的物流群体——“仙霞挑夫”和“江山船帮”。清·杭世骏《榕城诗话》云:“江山县近岭处,地名清湖。土田肥沃,风俗茂美,人家环山带水……向时人务本业,野无旷土。迩来清湖为闽越孔道,至有释耒而逐负担者。”当时,来往于仙霞古道上的“仙霞挑夫”,曾号称“日过五百扁担”;而钱塘江上所有船户,大抵可分为四帮,而以“江山船帮”为“钱江第一帮”。同一个地域,同时涌现水陆两支物流大军,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独无仅有的景象。
至一九五十年代,清湖码头的水上运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清湖繁华依旧。据89岁老人邵善祥统计,清湖人从事的行业有87行,经营者达476人。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敢为人先的清湖人开始创办小微企业,地弹簧厂及其配套企业遍布清湖的大街小巷,地弹簧销往全国各地,清湖码头成为闻名全国的“地弹簧之乡”。
上世纪90 年代末,清湖码头地弹簧企业开始转行办起了注塑厂,并迅速发展壮大,清湖码头很快就成为重要的注塑工业基地,与此同时衍生出一支遍布全国的注塑产品营销大军,注塑业带动数以千计的村民走上就业致富路。
清湖码头,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小江郎八景及其传说世代传颂、仙殿、文石书院、南塘书院、普明寺、多福寺、八角井、清湖渡、周公行(林则徐歇脚、待船处)、青草洲八方闻名。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三过清湖,曾经驻足小江郎石崖与里人刘对予促膝长谈,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慕名到清湖旅游观光,触景生情、由感而发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词被乡贤会编的清湖码头丛书第二辑《古今诗人咏清湖》所收录),其中最有名的有唐代周美(598--664)的《秋抄游小江郎》,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的《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1127--1206)的《普明寺见梅》,元代诗人方回(1127--1307)的《清湖春早》,明代诗人任光复的《心航山》和清代著名诗人刘侃的《过清湖》等。
清湖古渡码头、清溪锁钥、万安街、王志根旧居、公泰酱园、盐埠头门亭、洽记行、盐仓、染坊、鲍氏住宅、(浮桥头)毛初奎杉木行等11处古迹保存完好,都被列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2006年清湖镇被授予“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称号。
2019年清湖码头被认定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之一”(《今日江山》)
昔日的清湖码头 水路陆路运输都十分便捷。地理环境优越,引来了一些有识之士在这里经商办厂,清湖码头是江山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峡口吴氏家族(徽商)创办于1825年的公泰酱园,该厂生产的酱制品远近闻名,畅销浙闵赣三省边界地区,获得过“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
这里在1932年就有采用柴油发电的“光明电气公司”,。初期装灯150盏,后来增加到300余盏,这是江山历史上最早现代工业企业之一
这里曾经于1941年建造起浙江有史以来第一个水泥厂“浙江省水泥厂”,生产的水泥主要用于衢州军用飞机场建设,对当时的国防工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名商名店更是多如牛毛,如“万益顺”(江西帮,布店)、“泰和兴”(徽商,南货店)、“鼎新裕”(徽商,南货店)鲍兆泰盐仓(绍兴帮)“恒裕店”(本地人,药店、布店)等等都是当地有名的老字号。
清湖码头,不仅是繁华的商埠,又是一个具有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的一方热土。1934年9月13日,就在这里经历了“过红军”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支红军就是奉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之命、由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指挥的北上抗日红七军团。这是一支威武之师,让驻守在清湖的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溃不成军;这是一支仁义之师,专打土豪劣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支铁军既是宣传队,宣传共产党全面抗战的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这支铁军又是播种机,在清湖播下了一粒粒红色的种子。
早在1937年,这方热土就有热血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秘密开展党的地下活动。1939年6月至7月,这里相继建立了清湖、后菜棚和石匠工人等三个党支部。
1949年5月--1949年11月清湖码头曾经是中共江山县委机关、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所在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清湖码头,人杰地灵、清湖儿女,英才辈出。清湖码头孕育了:
五坦周氏始祖、衢州刺史周美(598--664),被朱元璋封为“万户侯”的周显六
血洒上饶集中营茅家岭的“红色教授”张实、直面屠刀革命先驱赵春根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壮烈牺牲的英勇战士戴新雄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
一代宿儒、士大夫、做过上海中华书局编辑的民主人士李直,浙西名师、书法大家周浃,我国知名的地质学家张兆瑾。
国际著名医学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 ,著名冶金、微电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
知名传记文学作家、《人民政协报》原副总编辑、《毛泽东与梁漱溟》《李宗仁归来》的作者汪东林。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导弹控制专家刘善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水利工程专家姜方炳,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周浩敏。
国际知名舞美灯光设计家、“灯光诗人”周正平。
除了一众名流英秀、杰出人士,这里的中青年才俊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博士何海平和毛勇正等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奋斗在各行各业,学有专长,出类拔萃的清湖乡贤更是不计其数。
清湖码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清湖卸倪代有才人,各领风骚,誉满江山。清湖码头不愧为仙霞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注:本文部分文字参考了网络相关资料。
20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