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人群中时,还有一个你在人群之外注视着你?
在读庆山的《夏摩山谷》时,我读到了这一奇特的场景。
这是我所未曾有过的经验,但我能想象,而且我为之震动。
如果总有一个我在隔岸观火,我应该会少做很多错误的决定,避免与很多错误的人产生纠葛吧。那样,会不会就幸福一点?
读过《了凡四训》的人就知道,不做刻意规避的人生是命中注定的。命运是神秘之手早就写好的草稿,大多数人绕不过既定的轨道,成什么事,遇什么人,如何生,如何死,并不由得人自己。然而袁了凡听从上师的教诲,从此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处见大,逐渐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还有另一个他在时刻观望自己,保持距离,但洞若观火,所以在原本编辑好的脚本上,他有力且沉着地改变了一切转弯的弧度,向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步步推进。
你是否像我一样,在太阳转动钥匙,开启新的一天时,自己却像上了发条一样,重复着过去每天的模式?不是每天都一样,而是我们自己习惯了那样。
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所以习惯的养成,来源于我们的行为本身。而习惯的养成,最终指向我们的命运。
大脑神经的覆盖状入地图,它是我们一砖一瓦,单枪匹马征战的结果,我们怎么做,它就变成什么样。人性的阴暗面是那个看不见的敌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所想并非所得。好在我们可以自我调整,改变周而复始的陈旧的行为模式,改变脑神经的走向,从改变自己对世事的回应开始,改变自己所在的气场和世界。
我们大脑里的疆域不是妙手偶得,同样,要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像袁了凡看齐,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我们大多数人的悲喜都随外界对我们的态度改变而改变。外界给到的响应背离我们的预期,我们就愁眉不展、一蹶不振。外界给到的响应符合我们的预期,甚至惊喜地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就欣喜开心。这是人性,但也并非无可厚非。
佛家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我们始终坚定地记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不是走起来就会顺畅很多,不受其他琐屑的干扰。
所以,做任何决定的时候三思而后行,让另一个清醒观望的自己审视自己,及时止损,悬崖勒马。
人的气质是与生俱来,但性格却是在后天逐渐养成和改变的。不要做一个钻牛角尖、冥顽不灵的老顽固。遇事不被纠缠,留出另一颗身心做旁观者,为自己把握好方向,少走不必要的弯路,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最终让人生的效率更高,收获更多温柔和喜悦。
愿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不曾去过夏摩山谷,但无往而不在夏摩山谷。辟一处纯净留给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