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它的理论先驱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丹麦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当时德国作为战败国,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定,人们的思想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一个是海德格尔,一个是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了《存在与时间》一书,这标志着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
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存在主义以人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于个人存在的学说。存在主义不同于科学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不回避本体论问题,而且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给人提供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他们强调要从主体出发,把人当作中心来研究。他们所说的人,仍然是个人,是“自我”。(2)存在主义主张人是绝对自由的。提倡通过个人奋斗来造就自我,造就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认为,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人并没有超出物质之上,相反,人却变成了物,变成了客体。(3)存在主义带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存在主义说的“人的存在”并不是指人的社会存在,而是孤立的个人存在。他们讲的人的自由,不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基础上的自由,还是从个人的内心出发,认为个人的情绪、心理体验、本能欲望是决定一切的。他们所说的“个人奋斗”也不是基于客观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而是盲目冒险,不顾后果的孤注一掷。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存在主义理论和方法的直接来源:胡塞尔的现象学
在西方学术界,人们往往把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看成是同一个东西。有人把存在主义归到现象学之中,把存在主义看成是现象学的一个分支。也有人倒过来把现象学归到存在主义之中。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说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胡塞尔的思想,对存在主义有直接的影响,存在主义的两个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萨特都当过他的学生。萨特是在德国留学时听过胡塞尔的课。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变化也比较大。在19世纪80、90年代,他接受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到20世纪初,他又转过来批判实证主义,反对实证主义把逻辑归结为经验的心量的东西。胡塞尔认为,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科学”,哲学应当追求绝对真理。
三、存在主义、现象学与教育
存在主义的思想,对教育的影响颇大,譬如师生平等的观念、关注学生的感知经验的课程理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成长的教育目的等等,都跟存在主义有直接关联,虽然一些教育观念跟以往哲学如理念论或实在论或行为主义的教育观念有相通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存在主义的独立性,因为它强调得跟以往强调的重点不同。
在存在主义教育中,学习者个体作为参与者投入活动之中探寻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情感和观点,它不把重点放到学术的争论上,而是创造上,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创造与自己的存在相关的观念。它认为,人类是所有观念的创造者,观念本身所获得的关注可以同人类所获得的关注相提并论,如果人类的观念真的有害于实际生活,那么,他们也会创造新的观念来取代它们。这样,存在主义关注个体的人,将个人看作世界中独特的存在。相应的,教育也将学生看作各不相同的独特的个体。
存在主义、现象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启示:教育者必须知晓自己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可以说,教育者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构筑最好的、可能的生活世界,重点不是放在过去,而是放在现在和未来的可能性上。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教师发施号令,学生的角色是屈从和服从,在这样的关系中,注定不能建立满意的教育关系,师生双方扮演的角色注定了教育要失败。就是说,教师消耗时间控制学生,学生沉浸于反抗教师的控制,结果,学生远离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