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恶魔,让我们谈谈吧
儿子:
还记得妈妈曾经自豪的写过那样一篇周岁纪念,说2岁是个节点,满两岁的小伙子,突然就变得语言流利,交流顺畅起来。那么如今,3岁又成了一个节点,你突然变成了一个“小恶魔”,让妈妈有点惊慌失措,招架不住。
这一阵子每天下班,妈妈都会经历同样的桥段——被告状。
“看看你家儿子吧,赶紧跟妈妈说说,你今天怎么捣乱了?”
于是,我便听见了你一个又一个劣迹斑斑的故事。首先,你突然开始变得欲望无穷,只要是在外面看到卖玩具的小摊,必是不走,要这要那,如果不给买,一定是大哭或者直接瘫软在地,要哄很久才能控制情绪。然后,你突然变得很爱发脾气,在公园里,小姐姐不让摸人家的小车,小弟弟不让玩人家的球,小哥哥不和我玩……任何一个理由都会引起你的情绪大爆发,小嘴一噘,一扭头,说上一句“哼,才不理你们呢!”于是径直就走了,走出很远,也不回头。弄得站在原地的妈妈很是尴尬,不知是给人家道歉还是追你而去。还有,你突然学会了说脏话,那天在电话里,你问妈妈给不给你买玩具小火车,妈妈没在意的说了句:“你有很多小火车了啊,等一阵咱们再买”,你突然回了妈妈一句:“不给我买我就打烂你的头!”,妈妈着实惊着了,这是从哪学来的呢?类似这样的话还有:“不给我买我就打死你!”,我和爸爸使劲反思,也没想到这话出自何处,家里没人这样讲话啊。
儿子,妈妈承认,有时候妈妈生气难过更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比如你在外人面前哭成一滩泥的样子,你要玩别人的东西被拒绝后撒脾气的样子,面对别人笑脸相迎的打招呼时你突然爆粗口的样子,都会让妈妈难堪不已,然后妈妈就会情绪低落挫败感极强,好像我自己出产的这个“商品”没有达到我想要的产品规格,或者不符合我自命不凡的“大厂制造,名优产品”的风范。这个时候,妈妈做的不好,总是自己表现的很急躁或者很低落,跟你冷战而不是耐心跟你沟通,说实话,妈妈那也是无助和示弱的表现,因为妈妈找不到合适你的方法让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可是,你不是妈妈的商品,你是个人,如果现在我没有进到引导你的责任,不足够懂你,不能领会你宣泄情绪的深层意义,那么有一天,你是要为你自己的坏脾气买单的,到时候买单的不是妈妈了,难堪的也不是妈妈了,而是你自己,那不更可怕吗?
那么,如果说三岁的儿子真的变成“小恶魔”了,那么根源到底在哪呢?
首先,要让儿子学会如何控制欲望。就像儿子给我们取得外号一样,妈妈是“礼物妈妈”,爸爸是“乐高爸爸”,从小到大,我们尽量满足着他所有的物质欲望,即使在他还不懂什么是物质需求的时候,我们也极尽所能的为他添置着这样那样的玩具,为了给他惊喜,让他高兴。突然有一天,他有自己的辨别力了,就开始提要求了:在电视广告上看到,我要;在路边小摊上看到,我要;在别人手里看到,我也要。儿子只懂得了我有欲望,却不懂得怎么控制自己的欲望。其实,过多的玩具带来的是专注力的下降,1岁时的那套拼插玩具,他差不多玩了半年,可是现在的一套乐高,他也只是在到手的那一刻兴奋了一下,墙角堆积如山的玩具没有发挥他们本应具有的作用,却像一个充满讽刺的符号堆在那里,写满了“还要,还要”!为什么有很多成年人长大了物质欲望横流却内心空虚,可能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上好“控制欲望”这一课,他们给自己填补物质亏空,却完全没有买到物质的灵魂,填补自己的内心。
然后,要让儿子懂得物权归属。从小到大,孩子都生活在一个有爱有包容的环境里,不管是在自己家,还是在亲戚朋友家,给予他的都是无限的爱和包容。喜欢什么东西,拿走好啦;弄坏什么东西,没关系的;想吃什么东西,别客气,跟自己家一样,每一个善待和宽容都没有恶意,可是积攒很多就变成了物权不清的恶习。他以为什么都可以是他的,他想玩别人就一定要配合。《捕捉孩子的敏感期》里提到,3岁的孩子对物权归属很敏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玩具的时候,不是自私而是在保护自己的东西,那么,当他们侵犯别人的东西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理解别人的物权归属呢?我想,这就需要沟通和教育了。很多成年人,物质并不匮乏,却吝啬贪财,这是不是跟小时候家人没有很好的保护好他的物权,在该有归属感的年代,没有教给他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有直接的关系呢?
还有还有,要让儿子懂得如何表达不满的情绪。儿子,妈妈知道你能分别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每当妈妈要给你告状,把你的行为告诉爸爸的时候,你会冲过来紧紧捂住妈妈的嘴,看似你是在跟妈妈玩,其实妈妈知道,你是不愿意让妈妈把不好的你说给别人听,你也知道,你那样做是不对的,你要妈妈给你“留点面子”。面对你的总总恶魔行为,没必要上纲上线,耸人听闻地想着“三岁看老”,孩子就是孩子,他有时候积累了很多情绪,比如委屈、生气、兴奋,就是要发泄和表达,可是他没法像成年人那样用很好的语言来表达,他也没有朋友可以吐槽,于是,这样的情绪就转化为了种种不可理解的行动,当你再说“打烂你的头”的时候,妈妈要尽量让自己先别想丢面子这件事,然后告诫自己,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平静的告诉他,这句话不好听,妈妈明白,你不开心,妈妈愿意抱抱你,也愿意听你说说为什么不开心。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好些。
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是个“小恶魔”,只是家人没有找到合适的跟你沟通的方式,妈妈愿意放下“面子”再学学,你愿意调整情绪再等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