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本:在爱中升华
阅读目的:了解灵性的观点。
阅读方法:泛读
前几天在群里看到提“家排”两个字,第二天就看到一个公众号推送家庭系统排列的文章,当时看了一眼想着“家排”估计就是其简称。当天看《身体告诉答案》这本书时再次看到,并且按图索骥,在图书馆找了一系列海灵格的作品。
《谁在我家》是他关于家排的集中描述,但确实仅看书是不能完全体会的,可能非得在现场实地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强大并解开那份神秘。倒是这本主要讲爱以及灵性的《在爱中升华》还更能让人透过文字来理解。
除了透过关系中的序位和失序来了解海灵格的观点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式即透过灵性的观点来看待其科学。灵性的洞见指来自于对宇宙法则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结果的观察,即所有的移动都不是来自于个体本身,而是受到外在力量的牵动。而家排方法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灵性的观点,即“代表们”的某种移动是外在力量作用的结果。解读出这份外在作用力即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论篇
海灵格从探讨关系的本质开始,认为人类关系始于施与受,从而使得人类有了清白及罪恶的经验,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出现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三种良知,个人良知,集体良知以及灵性良知,只有灵性良知才是解决之道。
个人良知是个体的“善”、“恶”之分;集体良知范围更大,兼顾到被个人良知所排除的成员利益,必须遵从完整性,即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拥有相同归属于团体的权利,如家族中相似的生活方式甚至疾病等,这是集体良知作用的目的,即恢复群体的完整性。有时甚至是超越生死的归属权,如自杀的情况。集体良知也是为爱服务的,唯有透过爱,方能将排除的成员带回系统之中。补偿与赎罪、报复等个人与集体良知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优先顺序是集体良知的第二个法则,违背此法则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子女代父母受罚等。
以上两种良知意识的作用导致问题的产生与延续。第三种是灵性良知,能超越前两种良知的限制。
三种良知意识的最大区别在于爱的广度。灵性良知对所有事物一视同仁,当我们与这股心灵深处的意识力量连结上,就会很自然地对所有的人都抱以同样的爱与善意,无论他们的命运如何,这样的爱并没有界限:不会以“比较好”与“比较坏”或“好”或“坏”来区分,而同等对待每个人。也因而避免了以上两种良知意识所带来的诸如自杀、自闭、口吃等等家族共有或后代身体上的疾病。
由此海灵格也发展了家庭系统排列方法,引早出灵性家庭排列。传统的家排是由来访者从在场的人之中挑选出代表其家庭成员的人选,并一一排出他们的丰对位置。而灵性家排则只需要极少数代表的参与,参与的人通常只有来访者,或来访者的代表,以及如伴侣的代表。这两个人仅被要求面对面地站在场中,除此之外,无需做任何事。过了一段时间后,代表们可能会突然开始有些动作反应,仿佛是受到某种外力的影响,让他们不自主地做出某种动作。这样的举动,看似好像是代表们自主的,实际上是受到一股来自外在的、更伟大的力量的影响。这显示出,代表已经与驱使他们有所举动的动力接轨。唯有当代表能够专心于场中,没有任何企图或预期,才能达到与这股更伟大的力量的连续。排列的领导者也必须避免用个人的角度来解读排列的进行。
在这里,作者所强调的灵性在于一种博大的爱,一种无分别的爱。它能引领我们用爱超越个人良知的限制,也让我们因为忽略集体良知的作用而受到伤害,因为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而要如何才能受到灵性的指引呢?一切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让自己被指引,是否将自己交与指引着我们的这股灵性力量,并深深地与其融合。有如下方式:
首先,必须采取行动的恰当的时刻,会有灵光一现给我们,就像有人请求我们的帮忙或支持时,我们就已经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那样。任何自以为是的行动及意图都不会成功。
其次,在这个导引之下,我们会感到思虑清晰并充满力量,不再需要向他人寻求建议或帮助。
作者虽然提出了这两种方式,但要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状态,仍然有一种有招实无招的感觉。大概作者也明白了读者会有的困惑,因而告诉我们最真实、最深刻的追寻,是对洞见的追寻。我们与众人一起根植于大地上,抬起头看着前方,一同朝向那远远超越我们的伟大力量前进。
连结会将两样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会与其他人形成一个团体,拥有共同的目标与任务。但是我们是否跟自己连结在一起,我们是否也与自己的身体连结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跟我们家庭想要否认、遗忘甚至已经遗忘的那些人连结在一起?我们是否与那些被家庭或我们隐藏的人连结在一起?我们是否还与那些我们有所亏欠的人们连结在一起?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会感觉到我们有多失落,多么想念他们,因为我们现在并没有与他们连结着,并没有透过爱、感激、悲伤及后悔与他们连结着。只有带着爱,将我们的心向他们敞开,才能恢复这个连结。有时是困难的,特别是感到罪恶时。我们必须承认,所有我们所遗弃或排除的人们仍然属于我们,而我们也属于他们。很重要的是,就是透过这样的承认,才能恢复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连结。借由这样的承认,我们会感到自己变得更富足、圆满也更完整。
当我们能够与被排除者及被遗忘者站在一起,将他们带回我们所属的群体中,也让他们将我们带回他们所属的群体中,家庭系统排列就能成功。
实践篇:
家庭疾病及疗愈:
至此,作者完成了其灵性家庭排列的所有理论基础。接下来的家庭疾病、健康等的疗愈之道都是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论证。比如孩子一旦选择为他所爱的人作出牺牲后即表现出厌食症、多重硬化症、自杀等等。“我将跟随你”会通过重症、意外或自杀而显现出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先让孩子大声地重复这几个字,说出:“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哥哥,亲爱的姐姐,或无论是谁,我将跟随你,即使是死去。”重要的是,这些话需要重复多次,直到孩子能够真正认知到,不论自己对亲人的爱有多深,他们仍是分开独立的个体。孩子也会体会认识到,自己的这份爱,无法改变自己与已故亲人之间天人永隔的事实。同样,孩子也借由这句话感受到自己与亲人间相互的爱。接着,孩子可以对已故亲人说出另一句话,以消除孩子致命的追随念头:“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亲爱的哥哥,亲爱的姐姐,或无论是谁,你已经过世了,但我还会多活一会儿,然后我也会死去。”或者是“我将在有生之年,好好地活着,然后我也会死去。”当孩子看到父母想要追随他们原生家庭中的亲人,走向疾病或死亡,孩子可以说出以下的句子,将自己从这股想要追随的动力中释放出来: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即使你离开了,我仍会留下来。“即使你离开了,我以你是我的父亲为荣,我以你是我的母亲为荣,你永远会是我的父亲,你永远会是我的母亲。”
健康及疗愈:
偏离了灵性之爱,就会产生疾病。疾病是拒绝接纳父母的结果。即对父母各种的指责与排斥,包括拒绝任何源自他们的负担、困难与疾病。肥胖即多与拒绝母亲有关。
所有这些源自家庭关系中非灵性良知引发的疾病,其解决之道最终都归为承认、接纳与爱。在谈到两性关系时,非常认同作者所提的“放下完美伴侣”的观念。认为对方只要做到40分就足够了,余下不足的60分只是我们用来训练自己变得更加宽容。读到此句时,顿时感受到作者的那份博大胸怀,自己的心也因而敞亮了许多。过去自己一直在追求所谓的“更好、更完美”实际上是带给自己及家人更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