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国的诞生
中国最早的帝国历史由三部分组成,秦、西汉和东汉,英语中China一词,就来自秦的音译。秦在公元前256年,推翻了东周天子的统治,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在重塑中国的过程中,秦王朝用力过猛,过度扩张,在统一后仅延续了一代,就分崩离析。
西汉和东汉各自延续了约200年。西汉由刘邦建立,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8年。东汉由刘秀建立,自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虽然两汉几乎前后相连,并且在制度和文化上有许多共同点,但历史学家通常将它们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王朝。两汉对中国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中国的主要民族人自称汉族,其文字被称为汉字。
战国诸国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农业经济繁荣,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足以灌溉成都平原500多公里的土地,以此养活全国500万人口。秦国尊崇法家政治,通过法家实行的新政实现了富国强兵。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27岁时,秦国开始了灭六国的征伐,八年后完成统一大业,他取传说中代表神的“皇”字和代表上古帝王的“帝”字,组成黄帝一词,自称“秦始皇”。
秦王朝最重要的改革是建立了管辖全国的中央集权政府。时任廷尉的李斯将全国分为40个郡,每郡又分为若干县,县向郡负责,郡向中央政府负责。这套中央集权的治理体系,彻底颠覆了周朝诸侯分管各地的分封制。
秦王朝还实行了其他改革措施,以巩固国家的统一: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思想等。秦始皇驾崩后,各地纷纷爆发起义,其原因主要是秦朝在过短的时间内,采取了过多的变革措施,大兴土木,修建驰道、运河和长城,赋税十分严重,人民不堪重负。另外秦朝的严刑峻法,使得上至王官显贵,下至庶民,人人自危。公元前206年,秦帝国土崩瓦解。
西汉王朝的前60年是其王朝的早期阶段,汉高祖刘邦和其继任者汉景帝、汉文帝,有意避免出台劳民伤财的举措,以免使百姓联想到秦的暴政,重蹈秦朝覆辙。他们废除了秦代的严酷刑罚,轻徭薄赋,国家政治安全,经济恢复,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仓廪充实。
西汉王朝的第二阶段,始于汉武帝,他16岁继位,统治时期长达54年。汉武帝为人果敢,孔武有力,同时也迷信多疑,报复心强,他将个人专制推高至登峰造极的地步。汉武帝修建了从黄河通达中国西北部的运河,在全国建立了常平仓,丰年时收购盈余的粮食,在荒年卖出,平抑物价。实施国家垄断,将铸造铜钱、盐、铁、酒的生产经营收归官有。汉武帝同时也开疆扩土,这是每个强大王朝的特征,汉朝军队,向南直达越南的北部一带,并统治该地区一千余年;向东北,在朝鲜北部驻军,设立郡县进行统治。汉王朝在击败匈奴后,派出70余万人,前往荒芜的河西走廊驻扎,将长城修建到了塔里木盆地东部边缘的玉门哨所,从这里出发,中国的影响力扩散到了中亚各国,开启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穿过环境恶劣的塔里木盆地,到达喀什,从喀什开始分为两条,北线经塔什干、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南线经德黑兰、巴格达和大马士革,最终都到达地中海沿岸港口城市提尔、安提俄克和君士坦丁堡。
丝绸之路的旅程要花费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行程数千公里,而驼队一天只能行进约24公里,旅途艰险,历经严寒饥饿、沙暴的考验,还要防备不时出没的盗匪。丝绸之路的目的是开展对外贸易,但其真正的意义是作为交流的纽带,西亚的双轮马车、小麦、驯化的马匹、马镫,中国的造纸、制铁、水车,以及后来的火药、指南针,均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相互交换和传播。
汉武帝在位的最后十年,国家在军事扩张上的花费,已远远超出了财政的收入,尽管汉武帝的后继者采取了削减军费,放宽经济管制等措施,但汉帝国的衰落不可挽回。
公元8年,辅政大臣王莽改朝换代,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信奉儒家思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从一个腐朽王朝内部建立的新王朝,已无力扭转乾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尸体被分而食之。两年后,起义军首领刘秀在乱局中取胜,由于它是西汉皇族的后裔,所以他建立的东汉王朝,被后人看作是汉朝的光复。
光武帝刘秀将都城迁至洛阳,中央政府重新掌握了实权,经济自由发展,农业和人口从战乱凋敝中渐渐回复,到公元1世纪末,中国的经济恢复了西汉鼎盛时期的繁荣。
社会安定后,东汉也早早的开始了军事扩张,收复了今中国南部和越南地区,击败了北匈奴,迫使他们迁徙到了俄罗斯的南部。东汉后期的皇帝,多无能而短命,外戚趁机大肆攫取财富,皇帝转而依靠宦官,宦官的权力常常压过朝臣,朝中出现了外戚和宦官势力均衡、相互角力的局面。公元189年,军阀董卓废掉了当朝皇帝,另立新君,随后又杀掉太后,并大肆屠杀宦官2000余人,宦官势力就此被剿灭。
公元184年,黄巾军首领张角发动起义,地方军阀纷纷借镇压起义之机扩充实力,各自割据。公元220年,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被废,汉王朝灭亡。在之后的三个半世纪里,中国一直处于分裂局面中,其中,最为中国百姓熟知的一段时期,就是魏、蜀、吴之间的相互争斗,被称为“三国鼎立”,三国最终统一于西晋。
在南方,从公元220年到589先后出现了六个小国,被称为六朝,都城均位于南京,六朝与北方诸国间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南方的发展主要包括:都城南京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北方人大量南迁;吸收南方各少数民族,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并逐渐渗入了中华文化的核心。
在北方,也有众多短命的国家,通常被称为16国,在北方各国中,存续最久的是北魏,存续了148年。尽管他们在语言和种族上有所区别,但大同小异,更多的是相似点:一、起初都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不同于汉人的农业社会;二、建立政权后,或多或少实行汉化,辅政大臣多为来自大家族的汉人;三、佛教盛行。
西汉的重要成就之一是整理了秦朝焚书坑儒中散失的古籍,其中的大多数是由儒生根据记忆,重新写出来的,因此对其可靠性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公元约100年,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问世,这部字典收录了约9000个汉字,大大促进了书写体系的统一。和今天一样,汉代中国北方人和东南沿海人语言不通,但统一的文字能够消除文字不同所导致的沟通障碍,对中国的统一贡献巨大。中国的修史传统也始于汉代,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汉武帝在位期间的历史,这部史书,共有130卷,70余万字。第二部伟大的史书是《汉书》,作者班固,这部书确立了中国历朝历代编修前朝历史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