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听了王铮老师公益课,关于学习动力做以下记录和思考。
1.是什么抑制了儿童的学习动力?孩子学习动力不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这就是关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签等对孩子产生了自我预言的效应,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孩子的潜意识就会让自己的行为朝那个方向发展。比如家长说孩子是个废物,那么孩子可能就不去上学了,就做个废物给家长看!所以家长这种咒语似的评价会限制孩子的发展。
2.有家长又说了,我天天表扬我的孩子,他怎么还是没有改变呢?有一个实验,把孩子分为两组,A组孩子,老师经常说你很棒,你很聪明,B组孩子经常说,你在哪个方面很努力,你在哪方面做的好。一段时间后,后来发现,A组的孩子更不愿意接受挑战,而且学习成绩较低,B组孩子更有挑战性,而且学习成绩更高。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经常被夸赞聪明的孩子一遇到挫折就逃避,或者不去上学,因为他们要保持自己是聪明的这个标签,从而避免失败。所以夸奖孩子也有技巧,尽量少用结果性的评价性的表扬,而多用过程性得描述性的表扬。
3.家长又说了,我什么好话都给孩子说了,孩子依然没有学习动力啊!那么家长就需要审视一下孩子与自己在一起的时候孩子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他是放松自在的还是紧张恐惧的?当孩子不能放松,时刻处于焦虑恐惧的状态中的时候哪里来的学习动力呢?
那么孩子的这种情绪状态怎么来的呢?大家都知道踢猫效应,家长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不让自己的情绪淹没孩子。
4.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人,工具是用来学习的,一旦孩子学习不好,孩子就有被遗弃感,没有价值感,没有存在感,也就没有学习动力。很多家长会表扬孩子,但都是有条件的!所以真正做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容易!当家长把孩子当成工具的时候,就很容易吞噬和孩子的边界,过度吞噬也就抑制的成长和动力。
家长陪护孩子学习1会抑制孩子的学习动力,2回损耗亲子关系,3承担了孩子本该承担的责任
5.孩子有动力首先要让孩子在你面前是真实的,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面前得是真实的。
理解的前提是了解。
家长要卸掉防御,放掉自己的角色和身份去了解孩子。觉察,对话,发展。这里有一个三步感官系统方法:一看,二拍,三说。与孩子平等沟通。
家长自问:你愿意为家庭做点什么?你又愿意为你自己做点什么?高度融合的家长没有自己,还剥夺了别人的成长空间,剥夺了别人成长的权利。
家长要尊重孩子,尊重边界,尊重真实,发自内心的,真实地活着很重要。
孩子出问题与家庭系统有一定关系。但是问题是对成长的邀请,有问题不要怕,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