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唐代文学家李翱的组诗《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其一)》,其下一句为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但需注意,这是组诗第二首的首句,原诗两首结构如下:
**其一**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因此,严格来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是第一首的末句,第二首独立成篇,但两首诗共同构成对药山禅师修行境界的赞颂。
---
### **原句的原本含义**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药山惟俨禅师回答李翱“何为道”的禅机之语,蕴含多层哲理,主要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道的普遍性**
云在天、水在瓶,看似形态不同,但本质皆为“道”的体现。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一草一木、一山一谷皆具佛性,真理无需刻意追寻,只需领悟自然本真。
2. **顺应自然与平常心**
云自由飘荡于天,水静置于瓶中,两者皆安于所处之境。禅师以此启示:人应顺其自然,保持平常心,无论处于何种境遇,皆应随遇而安,不执着于外相。
3. **本心与本质**
瓶中之水如人心,若能保持清净,则无论置于何种容器(境遇),皆可随方就圆,适应自如。云与水的本质(虚空、纯净)不变,正如本心澄明时,外境变化亦不扰其自在。
4. **禅宗“不二法门”**
云与水虽形态、位置不同,但本质同为“水”(云由水汽凝结而成)。禅师以此破除分别心,强调万物本一体的禅理,呼应“万法归一”的思想。
---
### **背景与影响**
此句源自李翱拜访药山禅师的典故:李翱多次邀请禅师未果,亲访时见禅师专注读经不理睬他,遂讥讽“见面不如闻名”。禅师反问“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李翱顿悟,求问“道”时,禅师以“云在青天水在瓶”点化,使其写下此诗,并最终归隐。
后世对此句的阐释多样,既有道家自然观的影子,亦含佛家“即事而真”的禅意,成为禅宗公案中的经典,常被引用以表达对生命境界的豁达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