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风——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墠(shàn):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
茹藘(rú lǘ):草名。即茜草。
阪(bǎn):小山坡。
迩(ěr):近。
栗:木名。
有践:同"践践",行列整齐的样子。
家室:房舍;住宅。
不尔思:即不思尔。不想念你。
不我即:即不即我。不亲近我;即:走进,接近。
东门附近的郊野平地,茜草沿着山坡生长。他家离我很近,人却像在远方。
东门附近种着栗树,房屋栋栋整齐排列。哪里是不想念你?是你不肯亲近我。
本篇虽然很短,却有着很多的解释,在网上查了近两个小时,算是大概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不过我所喜欢的那位学者没有更新,他更新的速度比我慢,哈哈。可能是出于学者的严谨要去查阅史料吧,所以,我只好自己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本篇了。
这里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入手,也就是本篇的字面义思,我想所有的理解都是由简入深的。
东门之墠:东门,顾名思义,东方的城门,城可能有四个方位的门。墠,此字的解释颇有疑义,这里先解了经过人工平整过的地方,至于用处,后面慢慢研究。那么标题的意思就是位于城东门之外的经过人工平整过的一块空地。必须是东门外,因为墠本身就有郊外的意思。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这是在说两个地方。茹藘,是一种野草的名字。阪,小土坡。在东门外有一块人工平整过的空地,穿过空地可以看到一个长满茹藘草的小土坡。好了,问题来了,这一句讲了两个地方,诗人是在用赋,可是是直接描写看到的景象呢,还是另有所指呢?这两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我们先留下这个问题。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这句就简单了,说那个人的家离我的家很近,可是那个人离我却很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与人的距离近,心与心的距离远。或者说是,人与人离得近,却好像离得很远,因为心意不能相通。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这句的解释就太多了,这里我们用栗树来表示吧。可能是在东门之外,有一排栗树,而在栗树的边上整齐的排列着房屋。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岂能不思念你,只是你不肯走进我啊!
当代表者多认为本诗为男女之间的对答诗句,诗的开头以女子的吻写出心中思慕的男子离她不远。而下一句为男子和之,说明两人明明互相喜欢,却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能在一起,或者是未曾点破,或者是因为家长阻挠,或者什么其它原因。
能过上文,我们来还原一下诗中所描述的场景。在一座城池的东门之外,有一处人工平整过的平台,在平台的后面可以看到一个小土坡,上边生长着茹藘草。那么,男子的家可能就在小土坡上,所以女子的目光可以穿过平台,看到男子的家。那么相反,女子的家是在栗树边的房舍内,男子也能穿过平台看到女子的家。就是这样一个背景。诗序解释说:《东门之墠》,刺乱也。男女有不待礼而相奔者也。
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诗序会这样说。首先,女子看上了男子,男子也喜欢女子。那么有几种情况,一种男子与女子未婚,而男子不等婚之大礼而相奔,是为无礼,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而另一种情况就是男子与女子各有婚约,则属于偷情通奸之“幽会”,也是于礼所不合,所以才有刺乱之语。
那么再回头看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的意思,就值得去思索一下。墠,到底是干什么?《礼记》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既然是王者或君主所立,则必与天下、国家之事有关,具体说来,就是用于祭祀与会盟。所以,此地为国之重地。而男女私会之情却是在祭祀之所,此为无礼。参考当时郑国的事实,可以看出刺民之乱,上不守礼,则民效之,民不守礼,则国乱之,国乱而亡,这是我所理解的。而另一种说法是,东门之墠,指坦途,示以正道;阪指小山坡,意思是远路,远路上有野草,行路难也。也就是引后句,男女之事,应走正路,正路就是最快的路,那么什么是正路呢?古时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视为正路,而墠也有祭祀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行礼之所。而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邪途,就像是生满草的小山坡一样,远而难走,最终不会有好的结果。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可以理解为上一句的引申之意,意为走正路了,那么两个就会越走越近。走邪路了,那么,最终将会越走越远。
栗:此字有点深意,为什么是栗树呢?可能是诗人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可是从其经典来讲,却是另有深意。《论语》之中,子路尝有“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所言均指“社木”,而栗木正是周朝之“社木”,因此,或许此处之“栗木”暗指“社木”。“社”是祭祀土地神之所,“稷”是祭祀五谷神之所。那么这里就讲到了社稷江山之说,那么,社稷祭祀之所成为了幽会、偷情之地,是对社稷江山的轻视,也就是对国家的轻视。与上文之意相和。
目前为止,我读了诗经国风中快一半的诗了,从第一篇理解为美好之后,慢慢深入,越来越觉得诗是诗,经是经,诗经真的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读,去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