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找到我们倾诉一通,停下来时好像就该我们回应了,这个度真的不好把握:
说多了,怕言多必失,一个表达不对,就堵住了倾诉人的口,轻则对方丢过来一个或悲伤或愤怒或质疑的眼神,缄口不言,重则对方将你拉了黑名单,再也不想和你说什么;
说少了,心里惴惴不安,别人来找我倾诉,我都没说什么去回应别人,ta会怎么想呢?会不会觉得我难以同理ta呢?似乎听了要回应是倾听一方的责任,不把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失职对不起别人的信任。
讲的人不容易,听的人更难。当别人倾诉时,听的人到底该说多少才算好呢?
我年少时曾有过一次奇怪的经历。十几岁的女生,喜欢两两在一起吐露心声。有一天我的一位女同学来到我家,我们俩坐在床上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到后来,我感觉有点累躺下昏昏欲睡,女同学自己一个人在那儿说,其实她说什么我几乎没有听到,只是时不时嘴里哼一声表示我还没有睡着。就在我迷迷糊糊实在撑不住要见周公时,突然听到她哭了起来,一下子把我吓醒了,坐起来一看,她已经哭得稀里哗啦,我完全懵逼,不知道要怎么安慰她,因为我压根儿就不知道她刚才在说什么,只好傻傻地坐在一边给她递纸巾。她悲愤地哭了好一会儿,后来慢慢止住,对我说:“谢谢你,我感觉好多了。”至今也不知道在我昏昏欲睡的那个下午她到底为什么而哭,但是我们后来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咨询中会有时会这样,来访者滔滔不绝自在自说一个多小时,咨询师以认真关注的态度和姿态倾听,期间不说话,偶尔回应一声,到结束时,来访者却感觉被疗愈了。通过诉说,让无意识呈现出来,治愈也就慢慢发生了。
我并非说在倾听的时候不说话是最好的方式,然而倾听者当一个好“树洞”,能让别人好好倾诉,的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纾解情绪,缓解焦虑,甚至达成疗愈。我年少时的方式并不可取,虽然女同学最后感觉心里舒畅了很多,然而那是因为她太投入到自己的诉说中,我并未陪伴对方,有偶然性。倾听不是一种技巧,虽然它有很多的技巧,倾听是一种态度,一种珍视对方、用心看见、认真陪伴的态度,是一种接纳抱持的环境,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真正理解对方。不知如何说的时候,不说也许比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