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的墙》15-16页
01“你怎么都不想我,你一个人都这么开心!”
小时候,会这样迫不及待地问离开自己的伙伴;长大后,会这样向自己的伴侣撒气,都是希望从中得知对方因为离开自己而不开心。
这样的爱需要对方的依赖来成全,如果对方独立,不因你的离开而生出不适之感,就会引发你莫名其妙的怒气。你牢牢地将人绑缚在身边,想要成为对方的生活中心,放不开,挣不掉。
但事实上,没有给人自由感的情感关系,容易令人厌倦与恐惧。情侣也好,亲子也好,朋友也好,都需要给出自由空间。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畅快呼吸。
02“我这么关心你,你却这样让我伤心!”
你伤心的原因是,我关心你,你就应该回报我的关心,你没有回报我,真是让人无法接受。就比如我认为吃鸡肉好,我夹给你,你就应该把它吃完,不能拒绝。
这种爱,多少透露一点霸道逻辑,把顺从自己看做爱自己,把忤逆自己看做是不爱自己。归根到底,把判断标准放在了自己身上,并未关心他人真正的需求。
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常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都不听话?”
吴军博士在《见识》里说,父母最可怕的教育方式就是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孩子适应现在的时代。
真正爱一个人,会给对方满满的关心与爱,却不会强制要求对方的遵从,愿意倾听对方的需求,彼此调整,找到让双方感到舒适的方式,爱才会润物细无声,让人不排斥,让人舍不下。
03 “你得了100分,妈妈好爱你啊!”
带有明显前提的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你爱我,是因为我的分数,并不是我这个人。
古典老师说这种有前提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喜欢,不是爱,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可以不喜欢他抽烟,不喜欢他迟到,不喜欢她拖拉,不喜欢她态度不端正,但是依然会爱着对方。
而孩子分辨不清爱与喜欢,如果直接这样粗暴表达,很容易让孩子误以为他要提供价值,你才会爱他。被误导的孩子会认为爱是有条件的,带有明显的利益衡量。
身为成人的我们,或已为人父母,或已成为他人伴侣,在面对“爱”这个命题时,又是否曾当了刽子手,扼住了所爱之人的喉咙呢?
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