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来凯德这里,大概是参加那个众筹观影活动,影片是记录那个残疾女诗人的孤独与倔强,如同蔷薇一般开到荼靡,又如山间野花一般柔弱坚韧。
下午百无聊赖的时光,索性摇摇晃晃乘着公车就来了。
凭着记忆,没怎么周折就找到了言几又。偏安四楼一隅的书吧。照例还是打算消磨时光的,用阅读这种安静的方式。
休闲区是需要消费的。当然,这并不是言几又的首创。扫视了几遍点单,随便就确定了柠檬风味红茶。饮品只是顺便而已,在我心里自然也不占据重要位置。
选了一个沙发区的单人座位。头顶的暖光灯温柔地投射下来,笼罩着书桌上方天地,桌面的木质纹路清晰可见。右斜上方,大概四十五度角的位置,透过高大的落地窗,妖娆的夜色赫然在列。立交桥上穿梭的车灯,白炽灯装点的高楼。
目光缩回身边,这才注意到书吧的风格。应该算是比较工业风的那种吧。整体来说,深灰色的墙体,淡黄色的书桌,简约沉静,颇有质感。空气里弥漫着缥缈的音乐,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信手取下韩寒主编的《幼稚园》,我不知道是怎样的原因促使我这一举动。是《今日宜远游》的题目,还是“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的主题,或者是周云蓬和陈鸿宇的名字,的确,我是说不清楚的。
葛亮的《香港的铺子,好景常在》,年代久远的楼宇,迷雾一般的街巷,昏暗繁杂,起起伏伏,点缀着狭小寻常的铺子,加上叶老活色生香的生活情调。那种沧桑的味道,很香港。
吴浩然《烬余录》,五年前的毕业季。一场接一场的饭局,跳蚤市场上摆着四年前淘来的旧物,最后大家不经意地离校。后来,所有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洪流中淹没了,青春岁月里的火焰燃烧的只剩灰烬的余温。
姬霄《你一定走了很远的路吧》,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让自己心动的时刻。脑补着故事背后那些美好的情愫,美丽的哀愁。能被感动总是好的,即使多一些苦楚。
张晓晗《我失去了我最好的朋友》,真的是一个酷帅的奶奶,不光有对孙女无微不至的疼爱,还有读书练字学英文的爱好。不媚俗,不从众,饱满盛放,有这样的奶奶忘年交,的确是人生乐事。
……
读到周云鹏的篇章,因为没有午休的缘故,竟然困意袭来,如坠云雾之间,沉沉入睡。
醒来的时候,读陈鸿宇的那篇《远不远》,他说“心远地自偏,坐地皆远游”,谈到了如今被手机裹挟的旅游,没有了精神的互动,只剩下了记录,徒留而已。旅游应该关乎内容,而不是形式。
柠檬茶在口齿间发酵,酸涩的味道充盈着喉咙。书吧的人稀稀落落,夜色渐浓。过去的这段时光,有和老友重逢之感。
年底,的确适合重聚。一岁,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