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直以来,我就不喜欢阅读诗,尤其是现代诗歌,更是让我兴味索然。
诗歌的意象跳跃性比较大,其意境表达更是扑朔迷离,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孤身一人走一道迷宫无异——曲曲折折,找不到出口。
诗歌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而我则是一条没有耐性的鱼,往往是还没能感受到它的幽美趣味,自己就早已不耐烦,于是一目十行,纵横直下。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书架上,总是缺少一本像样的诗集。
02
直到昨晚我先生买回的四五本诗集到了,我一看到席慕蓉、海子、戴望舒、叶芝的名字便叹气道“诗集买来何用,看也看不明白”。
先生不答,只是微笑而已。
晚饭后,他说:
“我读诗给你听吧。”
我说那好吧,于是他拿起一本薄薄的诗集,读了几篇,我坐在椅子上静听,一句一句诗从他嘴里读出,似乎和我往常阅读到的竟不太一样。
我想此时如有音乐伴奏也许会更美妙,于是便用手机打开了一首钢琴曲,低沉的琴声在房间缓慢流淌,此时只剩下先生的朗读声,还有一屋的寂静。
第三首读完,我好奇地问道:“这是谁的诗?”
他说:“席慕蓉。”
我走到他身边,说:“我和你一起读一首吧。”
先生翻开了一篇,叫《山路》:
我好像答应过
要和你 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 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 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 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 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03
我读一段,他读一段,读毕,一种莫可名状的情感涌上心头,一首诗连接了时间和空间,过去与现在,年少与垂暮,希望和失望。
钢琴的声音仍在房间飘散,每一个符号都嵌入我的心里,敲打着关于时间的思考。
“未来我们也会老去。”我说。
“谁都会老的。”先生答道。
“未来我们也会离开。”
“是啊,没有谁能永远存在。”
“所以离开了就再也不能相见......”
先生笑了,“没关系,至少曾经拥有过。”
一瞬间我感觉有一滴眼泪从我的眼角涌出,顺着脸颊一直向下,是啊,谁都会离开,但那不是需要我们在意的事情,我们需要珍惜的,是当下......
我才知道,一首诗,也能让人流泪。
04
一首诗的美,唯有亲身朗读,方能深切体会;不一定要高声,也不必达到朗诵家那样的标准,不一定要声情并茂,也并不是要像上台演出那般精彩。
只是缓缓的、静静的、用心地把一首诗从头至尾,轻轻地诵读出来,甚至还可以辅以音乐的配合。
把情感交给你手里捧着的文字,把心灵完整地交给眼前的一首诗歌——
去朗读吧,这首诗就属于你了!
后来我们还读了很多诗篇,我读一首海子,先生读一首席慕蓉,交替进行,每首读毕,如有感想即交流,如无,则继续。
我从来没有这样认真而耐心地读完一首诗,读毕,诗句仍在齿间缠绕;
而这一瞬间,我感觉到,对我关闭已久的诗歌大门,终于微微地透出了一丝光亮。
我想,每个人对诗歌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感受,不必千篇一律,也没有正确答案,只有最真实的接触和靠近;
那跳跃着的诗句和波动的情感,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一个夜晚就这样平静地流淌而去,可我却从这个夜晚开始,真正明白了诗歌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