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读《古诗十九首》,最爱这一句“涉江采芙蓉”,是和看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般的惊艳,暇想中风光无限——为了那一片盛开的美好,于是不辞辛苦地划着小船涉江而过去采摘……那时,我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如此强烈到不能控制地想去攀折的,竟是这一本《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光看书名已足以让我心生欢喜,打开书,看到作者在自序的第一段写:有位作家说过,别人的人生我是不敢触碰的。可我忍不住。有时候真是太孤单了,总想在世间找个替身,分享或分担一些内容,穿越内心迷雾,看到光亮。我精神一振,知道和自己无限贴合亲近,却又明显感觉到它温和之外的肃穆,于是亦不得不持起庄重的态度来相待。
身为博士的作者周宁或许因为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字有正统的文人学者意味,然而正因为如此,更让我相信字里行间的真实性。书中选了四组八个人物,两组西方两组国内,宗教和文化参差各半,有众所周知的李叔同、托尔斯泰和王国维,还有不甚熟悉的马礼逊、柏格理和梁济等,通过叙述他们的时代背景、生平始末以及由此衍发的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感悟,但这本书绝不仅仅是在讲几个人或几个故事。
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样至为艰难却又让人着魔一般痴迷的书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反复思量斟酌良久。书中诸人,或是背负着信仰一路而行,或是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或是在思考中痛苦一生,或是果敢地赴水而亡,都让我的心一刻不停地为之震颤。也许,我们每个人来这世间都是背负着使命的,但这个使命有时却是要穷其一生的努力来找寻。有的人比较幸运,可以在尽可能早的时候认清自己,而世间大多数人,却因为种种原因,或放弃或迷失,终于成为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的一分子。而书中这些知道自己肩负责任的人,不管他人目光,无需时代认同,果敢地,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担承。
他们,用自己烟花一般的生命,在冰冷灰暗的尘世间华彩绽放,即使是隔离时空,这洁净高贵的光芒,亦足以耀人眼目,映衬在世间眼底,无端让自己自惭形秽——当生命遭遇质疑,当人生恰逢思考,试问世间能有几人得以解脱?有几人会穷尽一生去追逐信仰?
合上书时,心中酸楚早已是巨浪澎湃,可自己却执着着不肯落泪——作为同是生命的质地,对他们,只能用来尊重感动,任何一丝的怜悯都是对他们的亵渎。没有世俗烟火,没有纠缠纷争,没有算计设防……他们,让生命凌空在污浊世间之上寂静盛开如莲;由此延绵铺展的一生,让我看到荒芜尘世中的芳草兰泽地,让我知晓,原来世间亦有美好若此。而此时的我,或者亦如作者开篇所说“有时候真是太孤单了”,是那般愿意借着他们的生命之光,涉过漫长思考的黑暗之墟,去靠近那可以信任触摸的真实,去摘采那一朵可以盛开在心的光亮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