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的家庭条件不错,爸妈一直是关注H的物质需求,也在物质条件方面给予孩子、满足孩子。但父母双方都忙于生意,疲于奔命。H由保姆带大,从出生一直到5岁。H去商场,保姆不想买的东西,H却非常想要买。怎么办?大哭,哭到买为止,但是H在妈妈面前不敢这样,因为H妈妈是个火爆脾气,一看到H咧嘴就揍屁股。孩子曾被揍过一次之后,便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记忆,而在未来生活中,不断地想要、再想要。
比如吃东西,别人吃了一碗饭和一碗菜,H非吃三碗饭和三碗菜不可。食物不满足、玩的时间不满足、玩具买一个不满足,只能用大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别人看到的H,是个一直吃不饱的孩子。这里的吃,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中说的食物满足,而是孩子想要的需求满足。 倘若在家里挨揍了,也会大哭,哭个嗓子哑、直到把情绪发泄出来。他的哭是一种自我压抑的表达,仿佛在说你看看我,我很难受,表达不出来,只能大哭。哭声响彻,寻声问的人都问保姆你是不是欺负人呐?怎么不给孩子买东西呐?实际上,是H想表达的需求被妈妈给压住了,但这个压,只是暂时的。孩子会在头脑中有记忆,这份压制会一直延续,在保姆那里发泄出来。保姆没辙,只能买。而跟保姆接触的时间长,跟父母接触的时间极少的孩子,表现的是物质需求被满足,精神需求被忽视。因为保姆养育方式很像老人的养育方式,让孩子吃饱喝足即可。
H的父母是个大忙人,每次看到他的父母,不是接电话就是打电话,全然不顾孩子的“爸爸,妈妈”的呼声。H在父母那寻求不到的,只能在别处寻求。保姆总是被H呼喊着,看看我。H生活中大哭,父母的一声“憋回去”,只能让孩子更压抑。有的人说了。男子汉哭什么?你要做个勇敢的男孩子等等之类的超理智句子,让孩子很是费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为什么男人不能哭?为什么勇敢的男孩非得把眼泪憋回去?之所以有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的流行歌曲,也是因为时下很多人被导向着“别哭”的高帽子。反问回来,作为大人的你,难受想哭的时候,能憋着吗? 更何况一个小孩子呢?
H妈妈的暴揍没能够压制住孩子的情绪反应,H爸爸在对待孩子哭是控制、生气,哭什么哭?有什么可哭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能有更稳固的安全感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哪?来自于父母和谐关系,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接纳。父母不能够满足孩子的闹情绪、满地打滚的需求时,可以理智地抱抱ta说一句,哭吧。 拥抱是最好的接纳,也促进着亲子感情——爱的流动。什么大道理、男子汉之类的都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