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国叔,看到一句话不太理解,请您有时间的话帮我解答下。当地锄地说:“头遍刮,二遍挖,三遍四遍地皮擦”。是什么意思?刮、挖、擦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今年谷雨节令,我在盆的水种了谷子,当谷苗出土后,满地的杂草也出来了,正垅上杂草和谷苗混在一起,背垅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杂草。
草这么多是去年没有锄好,去年的草籽留在地里了。
锄谷子第一遍要求间苗锄草,不能锄得太深,如果像锄二遍那样大干,澎到两边的土就把小苗埋住了。
锄小苗用小锄,像镰刀一样大的小锄,一边拿小锄培土,一边间苗 薅草。这些动作是蹲着干的,困了就跪下,蹲一阵跪一阵。连锄带薅带培土,轻轻把草弄干净,把苗间开培好土。
我的谷地草特别多,不能按通常的锄法去锄。在锄小苗之前,先用大锄把背垅上的小草灭掉,使用大锄灭草,不能往回锄,锄得深了就会埋住垅上的小谷苗。所以只能往前推,能浅不能深,目的是把杂草推出来。
一句话,锄第一遍的目的就是间苗锄草,不要求深挖。
头遍刮,刮净草,二遍挖,深挖地,挖地挖得深,泥土变成金。
渐渐地,苗长大了,根系也将发达起来,需要疏松的土壤和大量的水分。这时锄地就不是只为灭草了,需要用点力气了。
记得赵树理写过锄二遍玉米的文字,先把锄往前送,然后用力拚(Pan)下去,顿一顿,攒够劲,再猛一下,深深地拉回来。左拉一下,向右收锄,右拉一下,向左收锄,左右两锄的土壤都培在了同一株玉米上,然后顶头过子然再来一锄,又培在这株玉米上。
三锄一株三锄一株地一步一步向前锄,满过子然大翁堆。锄过的地,堆是堆,坑是坑,单看坑坑洼洼,满看又平平整整。
大雨来临,从石檐向地里望去,会看见满地水坑,明溅溅的。
锄得深能渗水,土壤松能储蓄更多的水分,大翁堆便于玉米根扎在堆上。
小时候投懒,假装身上无力不想干活不想动,母亲好说“多不想动嘞?去拉二遍来!”拉二遍就是锄二遍地,说明锄二遍地是最吃力的活。
王金庄梯田由石堰挡土,渣土填坑,当地人说“拚透了”,便于渗水储水,拚透是一个原因,土壤本身就比较疏松也是一个原因,连阴雨过后,雨水可以从地表渗到土地下面的岩石上,出溅水,就是土地山坡被渗透后流出的水。
而向东向西各20里,土壤却大不一样,他们可以在土堰上掏窑避雨,无论下多大的雨,水都渗不到窑里,我到更乐砖厂干过活,知道那里制砖用的土要用炸药炸开,还观察到他们出倒的核桃树,树根是平长的,说明那样的死土连树根都扎不下去。这样的地锄二遍,更得深锄。于是农谚云:“锄头上有水 ”,说明了中耕锄草,松土保湿,提高土壤水分渗透的重要性。
小暑大暑,虽是雨季,但太行地区往往雨量不够充沛,深深地锄主要作用在保湿保墒。
头遍刮,二遍挖,三遍四遍地皮擦。锄三遍时,大约在立秋前,庄稼渐渐成熟,再深锄对根系会有影响,这一遍主要以灭草为主。
王金庄有玉米地里点豆角、谷地堰根栽没丝豆角的种植习惯,锄三遍时,豆角秧或缠绕在谷杆上或缠绕在玉米杆上,很不好锄,而豆角秧覆盖的地方,一般没草,既然三遍是锄草的,没草的地方也可以闪下不锄。有人只把堰根堰边有草的地方锄一锄。要浅浅的锄,不要挖根,像剔胡子一样,刮净草就算。
有的人很用功,每一年每一遍都锄得很认真,他们的地里干干净净的,锄两遍就可以把草锄净,但他们都要多锄几遍,不只为锄草。农谚云:“禾锄三道仓仓满,豆锄三遍粒粒圆”,“谷锄八道吃干饭,豆锄三遍荚成串”,“花生最爱锄头声,一次锄来一次青”。
“锄谷三遍,八米二糠”。谷粒收获后,在食用前要脱粒,脱粒就是推米。一般来说,谷粒变成小米,要产生两份的糠,也就是一斤谷粒只能生产八两小米。如果锄的遍数少,一斤谷还产不出七两小米。
锄的遍数多少,安基酸的含量不同,味道也不同。有人种上就出去打工了,一遍也不锄,收割时谷穗大的大,小的小。这种谷推出的小米不好吃。
素素*你好,写出来了。
锄得粗些,多锄几遍,“锄过没荒田”,闪下草下遍再收拾。锄地是这样,作文也是这样,这篇如没写清,下篇再写。
注:素素*,南京河海大学博士常巧素,研究课题:西太行人民的生存智慧。曾住涉县南部调研一个时期,下一个目标,涉县东部,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王金庄。